“九不准”新形势下,风险导向型绩效考核模型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2-09-24 05:14:32

“九不准”新形势下,风险导向型绩效考核模型的探索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绩效考核普遍侧重于对科室效益工作量的考核。2013年,国家卫计委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文件中明确指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因此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案必须改变以“效益为主”的考核方法。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是一种以科室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为考核重心的新型绩效管理模型,可以合理而充分地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也可以完全隔断医疗收入对医生绩效的影响,有利于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关键词:“九不准” 绩效考核 风险模型 公立医院

一、研究背景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注重医疗收入,有利于科室提高收入,促进科室发展。但是一味强调医疗收入的核算,也会导致医务人员为了自身绩效收入,故意提高患者的医疗成本,导致不合理收费,增加患者负担的同时又浪费医疗资源。因此,国家计生委在“九不准”文件中,明令禁止医疗收入和医生个人的收入挂钩,保持医疗行业的纯洁性。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治愈不同风险的疾病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有着很大差异。风险导向型绩效考核模型(以下简称为风险模型)是以各科室日常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为计算基础,结合医院本身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测评系统,考核各科室期间内的医疗风险应对情况,并以此考核结果作为期间内绩效考核发放的主要标准。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可以科学充分地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以及学科的医疗能力水平,遏制旧模式所带来的乱收费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将医疗科室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科室医疗和服务能力上去。

二、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的建立

(一)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

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的建立是以医疗风险模型为基础,测量医疗科室期间内所承担的总医疗风险,结合科室在此期间内的服务质量和其他绩效管理指标,计算科室期间内绩效总额和实际发放额的考核模型。模型将主要风险指标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工作核心,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科学管理理念。风险模型的主要考核方向有风险总额、风险应对能力、潜在风险规避能力三个方向(见表1)。

表1:风险模型考核表

[序号\&考核方向\&主要内容\&1\&风向总额\&医疗风险和工作量\&2\&风险应对能力\&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3\&潜在风险规避能力\&科室未来发展能力和政策性指标完成情况\&]

风险总额的概念是期间内科室所承担风险的合计数,体现了科室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两个方面。必须提出的是,对同一病患出现多种病症的,医务科必须精细化测定其风险的高低,复合计算病例的风险数值,以保证兼顾医务人员的劳动公平。风险应对能力具体为期间内患者所反馈的医疗服务质量,展现了科室现时的医疗服务能力。潜在风险规避能力体现了科室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应对能力,主要表现在科室医疗服务品牌的构建和实现科室未来发展规划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测量科室应对医院外部要求的政策性指标的能力。

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有力地剔除了以科室收入支出结余为考核核心的管理方法,避免了公立医院医生在具体医疗行为中“重收费,轻服务”的恶性商业化趋势,符合“九不准”要求中,医生收入不与医疗药品收入挂钩的新规定,帮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1]。另一方面,还避免了医生重新拾起“吃大锅饭”的惰性工作态度,让医务人员为了自己的绩效利益,尽自己所能的治疗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对“疑难杂症”进行复合计算其病例风险系数,还可以有效改善推脱疑难杂症的恶劣情况。

(二)风险型绩效管理模型的设计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模型的管理目标,结合医疗行业特点,改进了平衡计分卡(BSC)的四大纬度,确定四个新的指标维度。

1、病情维度

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显示了科室所承担的风险,是我们衡量科室承担风险主要指标。界定病源的危重情况和复杂程度,要求专业科室的鉴定。对不同病种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期间结束时进行汇总,统计出科室总风险。病情维度指标设置的关键在于精细化、全面化,风险等级的界定要科学合理,同一病种也要按照危重程度的不同,划分不同等级。

2、工作量维度

工作量维度测量的是科室本月的劳动强度,体现医务人员多劳多得,科学计算个人对科室的贡献度。工作量的核算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单位绩效核算的重点,所以数据来源比较成熟完备,在风险模型下将工作量区分为普通门诊工作量、专家门诊工作量、普通住院工作量和危重住院工作量等等,是风险模型必不可少的重要系数。

3、患者维度

患者维度即服务维度,患者对医疗成果的满意程度反映了期间内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构建患者维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医院品牌。主要指标选定为患者满意度调查、忠诚度调查(复诊率)、纠纷率、医疗信息知情率等指标。服务质量测评系统几乎是是所有医院必备的重要考核系统,拥有坚实的基础,是风险系统的有力保障。

4、管理维度

管理维度又细分为医疗质量维度和政策性指标维度,医疗质量维度是医务部、药剂科等辅助科室对病例、处方等资料进行复核检查后,针对医疗质量进行的考评打分,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科研贡献等方面的考核[2]。政策性指标维度则是针对科室各项政策指标的考核,包括药品比例、人员均次费用、卫生材料率等在未来可能为医院带来政策性风险的各项指标以及援疆、支农等硬性要求。管理维度设计的目标着眼于医院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加强学科建设,减少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这个维度的建设依然离不开职能科室的配合,是刺激科室不断提高核心医疗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医务人员个人发展的保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忠诚度。

5、科室绩效系数的概念

科室绩效系数是指科室期间内的绩效总额与科室整体风险应对情况之间的换算系数。这里所提出的科室绩效总额只受到患者个体风险、个体数量、个体服务质量的影响,并不包含管理维度绩效指标的影响和医疗纠纷赔款中科室或者个人要额外承担的部分。

(三)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的制定

具体KPI的制定

病情维度指标:病种等级、危重等级。计算结果:病情风险系数。

工作量维度:普通门诊人次、专家门诊人次、普通住院人次、危重病人人次。此维度的各项指标都需要独立作为系数核算。

患者维度:患者满意度、电话回访情况、医疗情况知情率、医疗纠纷情况。计算结果为科室服务质量系数,其中患者满意度、知情率、复诊率与服务质量系数成正比,医疗纠纷率与服务质量系数成反比。

管理维度:病例检查分数、处方分数、复诊率、副高比例、硕博比率、科研创新情况、药品比例、卫生材料率、人员均次。其中,病例检查、处方检查、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为合格性考核满分100分,低于标准不加分,超过标准做扣分处理。科研创新情况、正副高比例、硕研比例,为加分性质考核标准,由医院制定标准,超过标准可以有超过满分的绩效系数奖励,或者是直接的定额绩效奖励。另外,由医院通过的人才培养、院外支援计划,在科室及科室人才达到条件以后,由医院提供经费支持,不纳入风险考核系统重复计算奖励绩效。管理维度的计算结果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我们在这里归纳为科室能力分析值,根据能力分析,进行多种方法考核,主要分为考核能力系数和额外绩效奖励等等。能力系数乘以绩效总额构成绩效最终发放额,而额外绩效奖励是直接汇总计入最终绩效发放额进行奖励。

三、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的计算方法

(一)制定样本

假设科室X本月有n位出院病人,其病情风险程度分别为p1、p2、p3、……、pn,出院病人反馈的服务质量综合评分分别为A1、A2、A3、……、An,门诊拟有m人次,病种风险为q1、q2、q3、……、qm,门诊病人反馈的服务质量评分分别为B1、B2、B3、……、Bm。科室X的科室住院绩效系数是S(N),门诊绩效系数是S(M),医疗质量系数为L,创新额外奖励值为C。

(二)计算公式

科室绩效总额=门诊绩效系数*门诊服务质量*门诊总风险+住院绩效系数*住院服务质量*住院总风险

绩效最终发放额=科室绩效总额*医疗能力系数+额外绩效奖励值

1、绩效总额基数F的计算公式

F=S(N)(A1p1+A2p2+A3p3+……+Anpn)+S(M)(B1q1+B2q2+B3q3+……Bmqm)

即F=S(N)[i=1nAiPi]+S(M)[i=1nBiqi]

2、科室绩效系数S的制定

区分住院科室系数S(N)与门诊科室系数S(M)的主要依据是门诊工作量和住院工作量之间的劳动价值存在着差异,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这两者统称为科室绩效系数S。制定准确的系数S对科室的绩效考核十分重要,需要用到区域内同行业同学科的平均风险绩效系数Sa和最低风险绩效系数Sf(通常可以参考区域内同行业同学科中风险总额最低的科室的S值)。计算公式如下:

科室绩效系数S=Sf+β(Sa-Sf)

其中β是科室X的平均风险与区域内同行业同科室月平均总风险之间的协方差。

3、绩效最终发放额R的计算方法

绩效最终发放额的计算重点在于调整科室管理维度指标对绩效的影响,即调整科室医疗质量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对最终绩效发放额的影响。假设A科室期间内医疗、科研能力综合系数为L,创新额外奖励值为C,则绩效最终发放额R的计算公式如下:

R=L*F+C=L*[ S(N)[i=1nAiPi]+S(M)[i=1nBiqi]]+C

4、计算结果的分配方式

现行的绩效最终发放额的分配方式为科主任负责制,即科主任拿到绩效最终发放额再进行二次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科室主任在分配过程中缺乏具体分配公式的指导,有的为了避免科室矛盾,通常就按照工作时间进行粗浅地进行平均分配,无法真正体现出每个人对科室绩效的贡献价值,以及科室独立个人的服务水平、医疗能力,长此以往,绩效管理所设定的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风险导向绩效管理模型中,由于考核数据源精确到每个患者,并且有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指导,可以将各项绩效管理指标具体到个人。具体计算方式为,将每个医务人员期间内医疗服务的对象作为核算样本(门诊样本定位比较容易,住院样本定位存在一患多医的情况,首先可以将患者定位给多个责任医师,再按照百分比分配给一级责任医师、二级责任医师等等以此类推)。按照R=L*F+C=L*[ S(N)[i=1nAiPi]+S(M)[i=1nBiqi]]+C的公式,计算出科室每个医师的最终绩效发放额R(x)。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处方、病例等个人行为导致医疗能力系数L分值降低的科室,可在计算其他无过错个人R值时,恢复其L值被扣减数,再最后倒计出有关个人的绩效额,也就是说让有关责任人承担其过失所造成的整个科室的损失,这样就加强了对过失责任人的惩罚力度,督促其改正。由于个人行为获得的L值奖励和C值奖励也可以用此方法计奖并激励相关人员,调动整个科室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四、SY医院SJ科的管理情况

SJ科是SY医院的重点科室,拥有12名医生,13名护士。该科室2014年1-3月月均医生满意度为99.23,护士满意度为98.74,1-3月月均绩效为2237元。全年药品比例都超标,月均超4.97个百分点。

2015年院领导为创新管理方法,决定率先在该科室施行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系统,施行新方案后,2015年1-3月月均医生满意度为99.57,护士满意度为99.12,1-3月月均绩效额为2407元,月均药比超标2.3个百分点(见表2)。(一)旧方案中SJ科存在的问题

旧方案中SJ科的科室满意度在全院中处于中下等水平,2014年,全年科室的人均费用超标,患者普遍反映费用过高,药比超标情况严重,科主任表示无法控制。医生方面,工作积极性不高,普通医生从来不会主动关心科室指标超标的问题。这是因为旧方案对财务指标超标情况的考核力度较轻,而且在处罚时是按科室统一考核,并没有定位到个人,所以大家对指标的节约意识很弱。

(二)新方案带来的影响

从科室主要数据上来看,新方案的月均绩效额与同期相比小幅上升,患者所反映的医生、护士服务满意度也大幅上升。这反应了科室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带动了科室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科室药比超标情况有所缓和,虽然无法完全控制在标准之内,但是与去年相比,超标情况已经减轻了一半。

五、总结与思考

风险导向绩效管理模型突破了旧模式中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方法,把握住“高风险,高收益”的科学管理理念,侧重对服务质量的考核,不断激励科室提升自己的医疗实力。跳出无差别的收入、支出指标,为医生绩效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更加细致地督促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为公立医院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新型考核模式,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型,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首先,在对风险基数的估计方面给公立医院的具体职能科室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次,在实例中发现,新方案对护士和医技人员的考核能力远远低于医生,这是由于新模式中某些重要指标与医生以外的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行为关系不够密切。例如,护理人员在选择病人时,多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与医生相比缺乏自主选择能力,所以病情维度的指标对护士的考核能力较差。

笔者认为,构建风险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式是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方向。由于工作量维度、患者维度和管理维度指标的统计工作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基础,所以构建风险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精确病情维度的指标,即强化病情风险基数的估计能力。对护士、医技人员的考核,可以强化患者维度指标和工作量维度指标的考核力度,以提高风险模式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梁洁文,简伟秀,池楚珊.“九不准”要求下绩效考核体系改革浅析.绩效・薪酬[J].2014:84-86

[2]纪|.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D].河北: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上一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 下一篇:涉外工程会计核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