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同性恋的影响

时间:2022-09-24 04:15:01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同性恋的影响

[摘要]

:同性恋现象存在于历史发展中,是以异性恋为主体构成社会的边缘群体。由于没有受到类似西方的宗教影响,中国同性恋在历史上并未遭受“恐同运动”等极其严重的歧视和迫害,但中国的同性群体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心理健康等生存困境,是什么特殊因素造成了中国同性群体生活的苦恼。本文从传统中国的伦理道德视角出发,试图发现造成同性群体道德困境的原因及其道德出路。

[关键词]

同性恋;传统;伦理观

一、前述

1869年,“同性恋”作为一个医学名词由匈牙利精神病医师班科特发明,用于描述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的现象,直到1892年才翻译成英文homosexuality。同性恋就是只对同性别的人的魅力产生吸引,进而引发爱慕或倾向及其行为,而且这种倾向是很难改变的。同性恋作为一种自然选择现象伴随我国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历史作品中大都采用隐晦的表现方式,如, “抱背之欢”、“分桃短袖”、“龙阳之好”、“安陵之好”等典故。由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同造成的,古代对女同性恋的称谓较少,如“对食”、“磨镜”、“契若金兰”等。

二、中国同性恋者的伦理困境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宽容,还是人们态度的改变,对同性恋者的憎恶还在相当范围里存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影响仍相当沉重。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疾病的问题,这使得他们经常地处于性冲动、自我否定和苦恼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与我国传统孝道,以及中国的耻感文化特质息息有关。

1、孝道——当代中国同性恋者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主要内容有:赡养双亲、尊敬父母、顺事父母、传宗接代。在封建社会里,家族的延续,是父权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如果婚后无子,家业无人继承,祖先无人祭祀,即被视为对父母最大的不孝。许多同性恋者迫于传统和社会的压力,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结婚,而在婚姻的背后,他们仍会通过“婚外恋”、“”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情感追求。这种带有欺骗、隐瞒性质的婚姻使当事人双方都痛苦不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性耻感—当代中国同性恋者伦理困境的深层原因

耻感文化是指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这种文化中的人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因自己的性心理或被人知道而产生耻感,就叫性耻感。传统的性价值观念要求人们摒弃一切关于性的意念、情感与欲望,否则就是可耻的,只有为生育目的正式结婚后的才是正当的。人们在这种思想偏见的长期禁锢下,普遍对性存在着羞耻感,时至今日仍然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同性恋者同样受到了这一文化特质的影响。许多同性恋者到了结婚年龄不得不结婚,是怕暴露出自己的真正的性取向,被周围的人群孤立。

三、中国同性群体伦理困境出路探索

1、公正

公正是伦理学的主要道德原则之一。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认为“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因此我们要公正的对待同性恋者,首先必须尊重同性恋者的权利。“公正的美德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尊重他人权利的社会行为就是公正的社会行为,就是具有道德“正当性”的行为。其次,这种权利需要制度保证。不仅可以给他们以法律的保护,还可以使同性人群像异性人群那样具有责任感义务感。

2、宽容

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清末爱国政治家林则徐曾题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也就是说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宽容不是放纵迁就,宽容是对不同于自我道德模式的他人、他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而不试图采取压制、排斥、打击等手段来强迫别人与自己绝对同一,要给予别人广泛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宽容对待同性恋者就是要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宽容原则首先要求防止歧视,即消除不平等现象。一方面壮大同性恋群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沟通来改变固有的偏见并防止新的偏见的产生。同时需要坚持平等自由原则、尊重原则

3、自律

要实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还需要同性恋者的道德自律。我们应该承认道德的相对性,尊重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选择不能泯灭善恶界限,不放弃责任与义务,同样也不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现实中,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许多同性恋者自身行为有很大关系。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不仅具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而且也有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志自律的需求。因此,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同性恋者理应有所节制和自律,不能完全凭着游戏、玩乐的态度,还应考虑自己和他人的尊严、社会的容忍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取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即不能因为是同性恋者,就受到歧视或排挤;同样,也不能因此获得超过他人的权利或社会惠顾。同性恋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只有加强他们自身的理性自律,社会才能真正的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权。

参考文献:

[1]崔宜明:论公正.伦理学研究,2004(4)

[2]伍传仁:中国男男同性恋的现状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9(3)

作者简介:

刘力子(1993-),女,江油人,本科,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

上一篇:我国动漫产业如何走出“大而不强”的困境 下一篇:论消费行为中的礼品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