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2-09-24 04:10:21

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不论何时何地,一个人与外界交流,书面表达是必不可少的。表达得是否明了,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时代的习作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关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做了一次作文兴趣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十分厌恶的占 20%,这部分学生平时不喜欢看书,讨厌练笔;没有兴趣的占40%,这部分学生平时不太喜欢看书,不想练笔,习作偶尔得“优”;有点兴趣的占30%,这部分学生喜欢看书,有时也练练笔,习作经常得“优”;兴趣较浓的占10%,这部分学生喜欢看书,善于观察,有写日记的习惯,习作几乎都得“优”,参赛作文经常获奖。这样的结果很令我们担忧,但在担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部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兴趣和欲望在人的感受上有时是相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欲望的累积,因此,激发习作欲望就成了提高习作兴趣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刚开始写作时,也是因为观察的工夫下得不够,写出来的作品没什么特色。在老师福楼拜的指点下,他学会了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这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为了给学生创造观察的环境,我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搬进了作文课堂,如《传话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边玩边观察,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所观、所感写下来,看谁观察得细致,看谁刻画得最入神。活动结束后,学生神情兴奋,课后总会有一篇篇丰富多彩的习作呈现在我的眼前。除了在课堂上多创造观察的机会,课外我也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任务,如写观察日记等。

二、带领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抒发感受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习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验是什么?体验就是学生亲身感受生活。那么如何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呢?我觉得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做的事情。如“当家”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且这件事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办事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于是,一次周末,我就给他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并提出如下要求:“星期天,你们征求父母的意见当家一天,把自己的所做、所感写下来,要有详有略。”我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锅一样,一张张小脸兴奋得乐开了花,有的说:“太刺激了,我一定会做得很棒!”有的说:“我一定买最好的菜,让爸爸妈妈吃得开开心心!”还有的说:“这回我能真正做一回大人了!”……

星期一,我刚走进教室,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把作文拿给我看。我收下他们的作业,回到办公室一篇篇读了起来。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配上学生们童稚、诙谐的语言,真是妙趣横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从这次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受,其中有不少是对生活的认识,是我们靠说教所不能产生的。

三、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隐藏着一些东西,或是一个梦,或是一块伤疤。这些东西我们一般不愿向人诉说,但我们又都有倾诉的欲望,于是,有很多人就会选用写日记这种方法倾吐心中的愉快或不快。根据这一心理,我安排了这样的一次习作,题目是《×××,我想对你说》。对于这次作文,我没作过多的指导,只是提出如下要求:“说出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倾诉的对象可以自己选择。”接下来,我让学生回忆、起草。这节作文课出奇的静,没有交头接耳讲话的,也没有翻阅作文选的,学生们都沉浸在自己的心事当中,看来他们想一吐为快了。下课铃响了,有一些学生交上了自己的作业,另外一些学生还在写,好像全然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

翻开他们的作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映入眼帘,我的心也跟着他们的思绪澎湃。这些习作虽然不长,但句句叩打着我的心,这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唤。读这些作文的时候,我的眼泪模糊了双眼,为学生的懂事而感动,为学生习作的进步而感动。

四、对学生的成功点给予肯定,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被人欣赏。由于学生年龄小,写出的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能揪住问题不放,而忽视其闪光的地方。我在评价作文的时候,尽量挖掘每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及时肯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批改作文时,我很注重点评,发现成功点及时在点评栏给予肯定,在作文评讲课上还加以表扬、鼓励。我在班级墙壁设置“优秀作文园地”,将每次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张贴上去。这些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就连以前最不喜欢作文的学生也乐意写了。

总之,要想改变学生作文的现状,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因势利导,长此以往,一定会创造出小学作文的新天地!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故事——心中不落的彩虹 下一篇: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