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的启示

时间:2022-09-24 03:01:53

案例背景

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以问题解决为活动的主线,学生活动贯穿于始终,教师要精心维护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后的交流与反思,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一项成功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技能的培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渗透,而且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实现多维目标的达成。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案例叙述

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做了一个策划已久的游戏。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将全班50人平均分为5组,要求每组同学在5分钟之内全部站到边长为60厘米由砖块垫起的正方形木板上,谓之“诺亚方舟”(以下简称“方舟”)。各小组在“舟”上若能够坚持30分钟即为成功,在此期间若有人离开这个“方舟”,即便是一只脚落到的“海面”——地面上,也将宣告本组失败。最后我有意提高声音补充道:到目前为止,本校的最高记录为40分钟。“哇塞!”同学们高呼,“这个游戏并不是那么好玩的耶!”“这个游戏不光有意思更具挑战啊!”……

时间不等人,各组组长立即召集组员在“方舟”前集合,大家簇拥在一起商量对策,每组都在“悄悄”地策划着、布置着。可是让他们感到为难的是每组都有3~4名女生,因觉得“男女有别”,安排起来会比较麻烦,看来10名同学都站在边长为60厘米的“方舟”上是一项大的挑战。但孩子们不畏难,积极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组都在行动着,尝试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在“诺亚方舟”上坚持的时间有了结果:第五组2分钟,第三组8分钟,第一组15分钟,第四组26分钟,第二组已经成功地坚持了30分钟,但仍在继续坚持着,看来是想冲击学校记录。

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按照惯例我们要进行活动总结。为了便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活动反思、总结,我把当时用照相机拍到的每组的照片投射到屏幕上。

第五组组长率先到台前指着本组的照片(见图1),剖析本组的问题:“我们组坚持的时间是最短的,因为站位的时候4名女生站在了一起,占据了‘方舟’面积的一半,我们6名男生挤占另一半,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想和女生之间保留一定空隙。可是当我们男生上舟时,还是碰到了女生,引起她们的埋怨,这种拘束最终导致我们只在‘方舟’上坚持了2分钟,可惜!”五组组长不无惋惜地说。

令我欣喜的是第三组的组长开始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组比他们好一点,没有顾忌性别,可是坚持的时间还是很短。看到刚才老师拍的照片(见图2),通过对比发现,第二组之所以成功,从照片上看是他们自觉地围成一个圆形,我们组围成的则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站在中间位置,感觉到哪边的同学只要多用一点力,整个‘方舟’马上就会晃动,摇摆不稳,随时都可能颠覆,所以坚持的时间也不长,唉!”

“其实开始时我们并没有站成圆形,是按照方舟的形状站立的,中间站了一名同学,然后在每个边上分别站了两名同学,而最后一名同学硬是挤了进去。于是不知不觉就站成了圆形。从照片(见图3)上看,我们的‘方舟’变成了‘圆舟’”,第二组组长不乏幽默地表达着。数学课上讲的“圆出自方”这一朴素结论居然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我赞成,因为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有这么一个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反之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小,所以选择站成圆形,有科学依据,绝对是明智之举。”班里的“数学小博士”率先开始分析站成圆形的科学依据。

“我们组虽围成了圆形,但从照片上看有一个方位明显超重,而第二组几位高个子或体重较大的同学被分开了,同时还把最重的同学放在中间位置。体重较轻的同学也是星罗棋布,造成各个方向的质量差不多,从正面看他们围成的是近似直圆柱,而我们好像是斜圆柱”,第一组的数学科代表分析得头头是道。

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面”上升到“体”了,认识在深入。

“真没想到,我们站位是否科学合理还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同学道出大家的心声。

没等点名,第四组的组长羞愧地说“我们站位很科学,但缺少的是坚持,只差几分钟就成功了。可惜,可惜,实在可惜!”

“通过观察与思考,各组的问题都找到了,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成功者的声音吧!”我总结道。

第二组一名瘦弱的男生有感而发:“一组同学站在小小的‘方舟’上就要融为一个团队,就要心中想着他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再者这项活动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人员站位、分布都有其数学依据。最后一点就是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当老师宣布已经坚持25分钟的时候,我当时已经体力不支了,想到了放弃。幸亏其他同学不停鼓励我,给了我勇气,使我战胜了自己,我们组也收获了成功,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案例反思

通过参与一次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收获是立体的,无论是团队精神与坚持精神的体验,还是数学知识的运用。

首先,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极大加强。现在的很多学生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开展这样的活动会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就是秉持一个信念——我们是一个团队,在团队中要忘记身份、年龄、封建思想,彼此要融为一体,同舟共济。不管你原来成绩好与差,是班级干部还是普通同学,甚至平时的男女有别(很多组就是倒在这个“口”上),在这个“诺亚方舟”上,在这特定的时空内,即使平时有隔阂的同学也需要做到以大局为重,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心中想着集体,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团队就没有自己在游戏中的胜出,同伴之间必须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因为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脚与脚的摩擦,身体与身体的接触就成为了必然,这必然让我们大家成为活动共同体。

其次,这项活动它本身承载的数学知识确实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通过活动现场照片的对比反思,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并去主动探索,不断地深入思考。第二组的学生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站成一个圆形?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圆是在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最大,同时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反之平面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学生站成圆形成为一种不自觉行为,成为一种需要。“圆出自方”这个朴素的数学原理是那么自然地被理解,“从方变成圆”像呼吸一样自然,难怪学生会把“诺亚方舟”说成是“诺亚圆舟”。学生除了考虑到站成圆形这一因素外,还要考虑身高和体重等因素,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视角从平面延伸到立体,体现在除了站成圆形以外还要注意各个方位质量的均衡,站成一个近似的圆柱体的观点便呼之欲出了。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的回放对于直圆柱的理解由表及里——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直圆柱比斜圆柱重心更低、更加稳定,对于圆和圆柱的特征体会得更深刻,体悟得更透彻。

学生在这个体验过程、亲历活动中不断领悟,尽管可能有些体会是零散的、初步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丰厚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诠释了“活动致知”的道理。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不自觉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克难制胜,彰显了数学内在的力量,也定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尚德笃学,书写学府之魂 下一篇:“‘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