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符”相映的美玉

时间:2022-09-24 01:45:38

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蕴含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包含着前人的美学、道德等意识以及他们的追求和理想。玉器雕琢在中国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时兴时衰,时多时少,但就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变化。明清时期更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本文深入浅出地解说了明清玉器的雕琢特点及品种特色以助爱玉之人了解明清玉器型制。

玉器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玉器,玉器经历了由始创至成熟的时期,其造型、纹饰及内涵与神灵和礼仪息息相关,人们甚至对玉料本身赋予了“德”的内涵,其品味达至极高地位;当时玉用以表现权威和等级,要求“君子比德于玉”,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崇信“玉入九窍,可防尸不朽”等。

隋唐时期,由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致使玉器在制作技术、造型纹饰、品种用途和内容含义等均发生了变化。器物由以前自然崇拜转变为天人合一之器,显示威严的仪仗和实用的玉工具型器一概退出历史舞台,此前期对玉器和玉料所提倡的“首德次符”(“符”指玉质的色和玉器的造型纹样)观念,转变为所造玉器无不与日常生活和伦理欲望相关,玉料和玉器之“符”提高到首要地位。故这时期的玉器,造型纹饰,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乌兽鱼虫、花草树木、人神仙佛等题材,并以此寓意人们的期望,从此时开始玉器出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新景况。

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卉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籼糙的个别玉器,再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属于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的器物。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技术精益求精,从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及各个方面看,均已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创造出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上至千万斤重,下至小巧玲珑的佩玩无所不做,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介绍。玉带钩与玉带扣

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出土有玉带钩。日月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鸟、兽等形。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有些雕龙、凤、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均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况且,清代治玉工具仍是很原始的手动砣机,与汉代治玉工艺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因此难有大的升值空间。明代玉器的琢制特点

明代玉器的琢制邑括起来有以下特征:其一,在雕工技术上不拘泥于传统方式,雕工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但在表现其粗犷、豪迈的特征时却往往忽视了细节的琢制。其二,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各种吉祥图案、语言、纹饰大量出现在玉器上。其三花鸟、又入画等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四,仿玷玉器的技艺日益成熟,作旧、仿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明代的仿古玉器很多器型已与占物非常相近。

玉手串与玉手镯

玉手串和玉手镯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这种玉装饰品在历朝都有制作和使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玉手串通常由多个小珠、管等串饰用丝绳之类串成一周,以供佩戴使用。玉手镯多琢成圆环状独立个体,一般成对佩戴,以圆柱体形式较为多见,这类玉手镯也习惯称“玉环”。玉手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代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唐宋时期的玉手镯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为普遍,明清时期较注重在手镯上雕琢纹饰,以龙纹最为多见,通常琢成合身双首二龙戏珠状,其次有绳纹、绞丝纹等。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在婚恋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明清玉手镯在材质、做工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以和田上等白玉为佳,也有青玉、碧玉、玛瑙材质的手串、手镯。

玉璧、玉环与玉瑗

明清已没有汉代以前那种以“六瑞”为玉礼器的风俗。作为传统的玉器形式――玉璧、玉环、玉瑗,出现在明清有两种意义:一为仿古而制作的工艺品,作陈设、赏玩而用;二是制成壁、环形态作佩饰而用,这与古代佩饰用途相同。第一种玉璧和玉环制作的器型一般稍大一些,有的琢有仿古的谷纹、蒲纹等,也有琢蟠螭纹、龙凤纹的,但图案有古之形而无古之意。线条趋向柔弱、圆润,缺乏刚劲有力的风格。作为佩饰的玉璧和玉环形态复杂,有仿古式的,有做成当时风格的,如花卉、动物图案、龙凤、文字等出廓璧形式的,品种繁多。制作工艺有精粗之分,材质品种很多,有玛瑙、翡翠、水晶、绿松石、珊瑚等。

玉扳指

玉扳指起源很早,在商代妇好墓就出土过斜筒状的实用扳指。战国、汉代,扳指已演化成鸡心佩,根据用途又名“玉谍”,是取其射箭而用之意,这种鸡心佩东汉以后几近消失,明清之时又有仿制品。

玉扳指在满清贵族中很是流行,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玉扳指非常精美,扳指多雕琢成浮雕纹饰,如狩猎图、丹凤朝阳、蝴蝶,有的雕有“古稀天子”、“万寿无疆”等字样,有的还琢有诗文、山水画等纹饰,还有多种不同材质制成的扳指成套使用。民间玉扳指很多,材质不同,有玛瑙、翡翠、珊瑚、水晶、琥珀等多种,以直筒素面居多。在清代很多扳指已不是专门的实用器,一般套在拇指上作佩饰使用,但佩饰扳 指与实用扳指无多大区别。

人物佩

明清时期,玉雕人物佩十分盛行,数量也很多,尤其是童子佩。此时童子神态真实自然,身体较前代更加矮小丰满,头大、脸胖、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童子通常作嬉戏状,间或与老人牵手组合雕刻。人物雕刻细腻,神态表情写实,做工较精,具有灵动感。明清时期的人物玉雕题材除了童子外,还有妇女、老人及寿星等。

动物佩

明清时期以动物为题材雕琢的佩饰非常多,是佩饰中的大类。此类动物佩有三种形式:一是以个体独立圆雕动物为主要表现形式;二以动物结合植物、人物等雕琢的佩饰;三是以动物图案为题材装饰的玉佩饰。通常我们把前两种形式作为动物类佩饰的专项品种来对待。

明清时期动物佩品种多样,有牌饰、坠、片饰等,其题材也很丰富,既有仿古神兽类玉雕,也有家畜类、野生动物类玉雕。其中仿古神兽类主要为传统的龙、凤题材,这是明清玉雕中的主流纹饰,同时辟邪、天禄等也很多。这类神兽仿古玉雕已失去战国、汉代神兽那种凶猛、强健有力的风格,而呈现柔弱、圆润、肥胖的特点,风格也趋向夸张、温和、呆板。明代动物玉雕较清代有神,粗犷中见神韵,较注重对动物的造型、神态的刻画,但对细部处理较简率。而清代动物玉雕则呈现繁缛、柔弱、丰硕、僵化、图案化的特点,为中国历代动物玉雕的最低点,但也有少数出自艺人工匠之手的造型神韵俱佳的作品。清代动物玉佩的题材通常以象征吉祥、和谐、幸福美好的动物为多见,如鸳鸯、双獾、羊、猫、猴、鱼、麒麟、龙、凤、猪、狗、鼠、马、牛、鸡、兔等。清代玉雕动物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是:注重尽多保留玉材,利用原有的玉皮、玉色,主张“以玉为主”的尚玉原则。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玉工对动物的刻画更显饱满、丰硕,雕琢随形就势,与其说是动物玉佩,不如说其为动物形图案装饰品更为贴切了。

植物瓜果佩

明代的植物瓜果佩题材很多,有瓜果、莲花和莲籽等,也常与鱼、乌等结合制作。明代植物瓜果佩工艺比较粗糙,线条简练平直,构图也较简洁,与陶瓷、铜器等其他工艺品风格相类似,有“粗大明”之称。此时玉器因产量巨大,工艺有所下降,多以简洁明快的线条来表现植物瓜果的基本特征,对花杲的细部加工不够精细,抛光也较粗糙,沟槽之处很少抛光,仍保留解玉砂留下的痕迹,这种特征上至唐宋,几乎相同,在鉴定上值得重视。

清代植物瓜果类佩饰题材更加丰富,在佩饰中占有很大比重,竹、菊、梅、兰等象征节操的作品很多;佛手、莲子、桃、瓜等象征祈福纳祥的佩饰风行一时;另外还有各种树叶形、瓜果形片状佩饰,有的作为头饰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玉佩琢工有精粗两种,宫廷用玉的设计做工比较讲究;民间粗率一些,通常设计构图简洁,线条平直、简练、明朗,细部制作不精。从玉材来看,青白玉占主体地位,其他玉材及水晶、玛瑙等很少。

明清玉牌饰

明代,江苏治玉大师陆子刚的作品天下闻名,固陆子刚为当时治玉名师,其作品不仅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且玉质优艮,所以明代带有子刚款的玉器,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历代以来“子刚”款玉器的仿品很多,使今人真假难辨。清代时仿品更是盛行,带有“子刚”款的玉器以佩戴的几何形玉牌为最多。这类玉牌多琢成板状长方体,正背两面多刻人物、山水、植物、诗文等,但质量高低不同,器型十分简单,只是在平面上雕琢一些纹饰图案,没有新意,既无高技术含量也无高的艺术水平,这类仿品只能算作清代普通艺术品。由于人们对古代玉器尚处浅薄的认识阶段,所以把没有很大价值的玉牌子炒得很高,清代仿品以几十万元人民币成交已不算稀罕。由于苏州、扬州等地的仿品层出不穷,大量流八市场,因此日后定会贬值,希望收藏者选择那些具有历史、又物、科学、艺术价值的高古玉,如战国、汉代及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或是精品新玉,这些玉器不会贬值,是经得起历史潮流淘洗的。

玉簪与玉头饰

明清时期,玉头饰几乎是各类玉器中最多的玉器品种,至今发现的清簪数量非常多,可见明清玉头饰的兴盛。明清的玉发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端卷起的宽扁条状,另一种为圆柱体的锥状。另外还有绳纹状、花卉形等多种。宽扁条状玉发簪上常琢有花卉纹饰、动物,瓜杲图案等。有的金银发簪的一端常镶嵌有花鸟、瓜果等图案的玉饰件。这时期的玉头饰雕琢小巧精致,大多数玉头饰上面饰刻有“比翼双飞”、“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等吉祥文字。明人冠冕、发髻的正前面,往往有饰件,《大明会典》所绘朝苊,正中前方有饰件。佚名明代作品《冬景货郎图》绘残冬早春,货郎挑担八私家庭院场景。一妇女携童问货,妇人头饰多重,前方正中为一半浮雕花形饰件,最长不过六七厘米。可见用玉花片饰于额前应是明代较为流行的装饰。明清玉头饰用料多为白玉及青白玉,做工也较精良。

玉山子

明清时期,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玉山子十分盛行,且以优质玉材制作的作品居多。其题材更加广泛,山石、水草、树木、禽兽、人物、楼阁等形式甚多,既有反映道教神仙题材的,又有反映佛教故事题材的。其中以反映山水、楼阁、人物者居多,场景真实、自然,大有微缩景观之感。除此之外,还有用整件树木、瓜杲、动物等作为题材进行雕刻的玉山子,如一棵树、几个桃,或是人物等,外形既像实物又像山子摆件,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此期的玉山子是明清玉器中的亮点,创作形式新颖,工艺水平也较高,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镶玉屏风与插屏

明清之时,屏风、插屏十分盛行,存世作品很多,但制作风格及用玉形式已发生较大变化。通常屏风或插屏主体框架结构为木质,中间插入或镶嵌玉石板。玉石板有的为具有自然山水花纹、奇石图案效果的几何形制,有的则浮雕动植物、人物及山水图案等。这种屏风与插屏:陌玉石与木材相结合,更显得典雅、华贵,令人赏心悦目,极具装饰效果。

玉如意

玉如意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但以明清两代居多。玉如意通常呈长条状,一端呈勺形或心形,整体呈S形,也称如意头。玉如意是种达官显贵之间赏赐、赠送的礼品玉雕,象征吉祥如意。作为高级礼品,如意的做工通常较细,玉材较佳。

明代的绘画作品及工艺品中出现了手持如意的人物,到了清代,出现了大量用整块玉料雕琢而成的如意,还有把玉嵌在木托上的如意。玉如意上的纹饰可分为福、寿类图案,吉祥图案,文人相聚类图案等,其雕刻方式除高,浅浮雕方式以外,还有阴线刻等。如意头的形式多样,呈灵芝形、双柿形等,而柄多呈枝干状,大多精雕细琢。

玉雕人物

明清时期,玉雕人物以寿星、童子最为多见,工艺水平如前,但风格有变,人物更加趋向饱满、丰硕,人物头部变大,体态变胖,个子向矮小方向发展,特别是婴戏童子造型更为典型,这与此期的其他艺术品 中的人物图像是相辅相成的。人物形态更具夸张的特点,人物表情丰富,童子神态自然,多呈憨态可掬状。单体人物与多体人物组合雕刻的形式很普遍,祈福纳祥是人物题材应用最为广泛的,具有社会性与民俗性。

肖生玉雕

明清时期,动物雕刻品种及数量仍很多,制作风格有精粗之分。宫廷用玉精工细做,民间则简洁、粗率。其主要品种有家畜类、家禽类及雁、鹰,猴,双獾、兔、鹌鹑、龙、鱼、象等等,并出现了仿古玉雕螭虎、龙、辟邪等神兽,但神韵与汉代相去甚远,唯玉质多半较精。工艺精致的玉雕较注重对纹饰线条及细部的刻画,造型较拘谨,风格呈丰满肥硕的特点。民间玉雕动物因属商品性质,制作较简洁,不太注重对动物神态及细部的刻画,用简练的线条体现动物的基本形态及特点。清代,由于又字狱盛行,在高压政策下,人们便用动物玉雕来寄托祈福纳祥、平安发财的愿望,以缓解生活压力。反映这类题材的玉雕动物极多,如太平有象、吉庆有鱼、双獾、马上封侯(猴)、三羊开泰、金蟾吐宝、福(蝠)禄寿(桃)喜(喜鹊)、狮、麒麟,龟、蟹、鸳鸯等。

生活器皿类玉器

明代的生活器皿类玉器较历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玉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玉盒和玉杯。清代宫廷贵族所用的生活器皿品类繁多,数量巨大,主要以宫廷治玉和北京、苏州治玉为最佳,尤其是乾隆时期宫廷中出现了很精致的器皿,但往往固炫耀雕琢技巧或为了追求纹饰的精细而忽视了器物形制的完美和装饰的适度。

玉花插鉴识

花插,顾名思义就是插花的器皿。实际就是一种口大腹小的花瓶。明清玉花插多依料而形,随形就势,在腹部镂雕花乌、草虫等。如梅竹花插就是依照玉料的形体,雕琢成三节竹筒形,上面镂雕竹、梅、螭虎等:又如茶晶梅花花插,以茶晶制器物,刻有诗和落款。陆子刚的作品中就有此类茶晶器物。

玉杯、玉碗

明代玉杯雕刻极精,有的玉杯一侧或整个杯外雕有极为繁复的装饰,镂雕部分体积较大,有的超过杯的容器部分,技艺极高,有的玉杯置于盘式银质鎏金台座上,盘上满嵌各色宝石。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的花瓣形白玉杯,杯分瓣,胎体很薄。清代宫廷中使用的玉杯样式很多,有斗形杯、荷叶杯、高足杯、钟式杯等,较多的是单柄杯或双柄杯,单柄杯一般为龙螭柄;双耳杯则有双龙耳或双花耳,也有变形的双夔耳,顶部有伏鹿或兽面装饰,许多杯盏带有讲究的盏托。明清玉杯以双耳杯、矮身侈口杯居多。

明清时期,玉碗的制作及使用很普遍,其数量是中国玉器史上最多的。工艺有精粗之分,其中宫廷用玉比较注重对玉材的选择和对形式美的追求,而民间用玉则更多地体现实用特点,器型简洁、朴素,以素面居多,且多为矮小的敞口型。

这一时期宫廷玉碗制作考究,特别是乾隆时期,雕琢精益求精,纹饰繁缛华丽,有镂空、高浮雕、活环等复杂工艺。其纹饰主要有花卉、龙凤、动植物、瓜果等,但也有素面碗,有的还在外壁琢刻或描金诗文,体现了皇帝尚玉、藏玉的传统。

上一篇:驱邪降福 彩画迎春 下一篇:消费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博弈:2010巴塞尔艺术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