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并非灵丹妙药

时间:2022-09-24 01:16:36

大数据应用并非灵丹妙药

大数据应用并不是一贴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简单数据梳理就能解决企业积累下来的所有难题。富士通也没办法提供一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黄邦瑜就像老裁缝,一个手握大数据,利用ICT技术,为客户公司量体裁衣,并提供高端定制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裁缝。之所以比作裁缝,主要是为了和流水线式的粗暴生产区别开来。

作为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对于当下众多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浮躁心有不满。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数据已经被某些人演绎成为包治百病的“一贴灵”,甚至完全背离了大数据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化大潮的推动下,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财富。尤其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信息的过滤、筛选、分析、整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大数据”的时代之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期待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经营的规律。

“但大数据应用并不等于简单的信息梳理。大数据的应用通常需要有扎实的IT基础,来不得浮躁,否则很难让解决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黄邦瑜指出。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ICT领航企业,富士通拥有传统基础架构和云计算基础,但富士通并不大规模地生产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让企业客户通过定制化的服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需要量体裁衣

自2012年起,富士通加大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的力度,并在中国市场上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正是因为如此,富士通在中国的企业形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曾经那个只会生产笔记本和打印设备的制造商,已经一去不复返。

富士通正在通过其多年积淀的ICT技术,转型成为一家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黄邦瑜发现,不少缺乏扎实IT基础的中国企业,把“大数据”看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引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

胡春民:包括中国和欧美在内的众多跨国巨头都在涉足大数据业务,你认为中国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上有哪些差距?

黄邦瑜:大数据的应用在国际上也是个新事物,中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都仍处在研发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同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的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说有差距,我觉得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客户的成熟度上。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客户相对更成熟一些,因为他们过去在业务层面和IT层面的积淀都比较深厚,这让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会有更明确、更具体、更战略的方向和想法。

在中国,一些IT基础并不扎实的企业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浮躁的误区,希望大数据可以变成一贴灵药,能够马上解决他们过去积累的所有问题。其实富士通在应用层面上也没有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因为给企业提供的大数据方案,它本身就是针对不同客户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量体裁衣”而设计的,是需要通过与客户共同研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形成。

富士通拥有很好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IT技术,但是要帮助客户找出规律,关键还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企业不能指望富士通来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可以的话,富士通就直接去做汽车、医疗或者其他行业了。

大数据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客户和IT供应商一起去发掘规律的过程。就像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但是很难有一种解决方案,刚好把企业经营者想要找的所有规律都找到。

富士通拥有很多大数据业务和应用场景的介绍,因为我们发现,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像软件一样成型的方案,你拿光碟过来一装就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最佳实践”的模式,即客户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业务场景,把想要发掘的问题告诉富士通,然后我们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我最担心的就是有客户跟我说,富士通你给我提个方案吧,用了这个方案,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坦白讲,这个真的做不到。

胡春民:关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国企业都拿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和这些欧美企业相比,富士通等日本企业的优势在哪?

黄邦瑜:相比来说,德日企业好像更相似一些,美国公司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特征。我们在实施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我个人认为,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富士通和其他传统的日资企业可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做得更扎实一些。

欧美企业通常会制造大量模式化的产品,并把它们打包出售,可以更快地产生销售额。但是在解决单体客户的实际问题上,总是有些欠缺、不够完美。这与富士通“最佳实践”的服务方式完全不同。

富士通可能不一定会形成这种大量的模式化、可打包销售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都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在做精准的“量体裁衣”,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会让我们的企业客户觉得更合适、更贴心,最后在用户体验上,我们的单个客户满意度会比欧美企业更高一些。

胡春民:除了硬件之外,富士通也在做软件产品,从产品线角度而言,富士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有什么特点?

黄邦瑜:每个企业在它的产品线上各具特色,而富士通最大的特色是“全”。我们在存储、服务器、运算分析软件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研发。富士通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够将这些部分更优化地整合在一起,因此从整体架构上看比较全面。对于客户而言,找富士通一家,各个环节都能够全部搞定,比较方便。

业务的全面性,让富士通能够针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一些功能优化,而这些经过优化的产品,可能在该环节的性能指标方面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这种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的劣势,毕竟企业的经历是有限的,做得比较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会使富士通在某些环节上的专精度做得不太到位。

胡春民:在大数据真正实施的过程中,IT企业跟客户是需要进行很多沟通的。跟欧美的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这方面是不是具有更多优势呢?

黄邦瑜:我觉得跟欧美公司相比,应该是各有优劣吧,不能一概而论。

富士通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务实,这就使我们与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关系会相对比较长久。合作的时间长了,富士通的工程师就会相对更加了解我们的客户。而且在日资企业中,人员流动率没有欧美企业那么高。人员稳定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知识积累会更多一些,这种好处最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客户。

云安全必不可少

胡春民: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在做法上有很大区别。除了ICT技术以外,其工业基础也不一样。制造业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只靠ICT技术的支持。包括富士通在内的一些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一些做法?

黄邦瑜:举个医疗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医疗方面有一个影像解决方案,包括对CT影像扫描的收集,对病人进行相应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像美国的某医疗设备公司,他们是做医疗影像设备的,在卖设备的同时就可以附送打包的软件。如果客户刚好需要他的软件,那么跟他们比,在价格上富士通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

但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因为它是设备制造商,他们附送的软件基本都是专门用于服务特定设备的,而医院不可能每个科室都使用它的设备,这时医院就需要一个全套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而这恰恰就是富士通所擅长的了。

我们是IT厂商,我的关注点不在于设备本身,而是着眼在整个ICT的架构上,使之能够整体服务和支撑客户的影像系统。回到制造业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每行每业都存在“术业有专攻”的问题,而我们富士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IT手段将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无缝连接在一起,全方位覆盖研发、制造、ERP、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价值。

胡春民:富士通在硬件方面根基深厚,但是与Informatica这样的数据提取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软件和大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方面有什么优势?

黄邦瑜:Informatica在大数据的数据提取领域里确实是非常领先的。富士通也有数据提取的功能,在这个环节可能没他们好。但是,大数据分为若干个环节,除了抽取还有分析和运算环节。这些恰恰是富士通的优势。

而且,富士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并非大数据所有环节都只能使用富士通的技术,Informatica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在抽取环节,我们既可以用Informatica的软件,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软件,甚至可以使用其他合作伙伴的软件。

一体化整合是富士通比较优势的地方,但是其他过程中也有一些的问题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安全问题。对于普通用户和小型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一旦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数据安全问题就受到重视了。

在企业里面,对于非核心业务来说,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当涉及到公司核心的销售系统或者会员管理系统需要放到云端时,企业可能就会担心:“我把数据给了服务商,它是不是会恶意使用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数据安全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或者运作的问题。现在的IT技术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防止黑客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太多可供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防止客户信息的恶意使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去管理,云的使用可能只会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胡春民:富士通是制造业出身。目前制造业有一个趋势就是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怎样让机器人、软件和系统更好地去结合。这其实是把IT企业的优势逐渐弱化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黄邦瑜: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未来几十年后也许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是IT公司。因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IT已经成为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是IT企业。以后这个IT和非IT的界限可能就会越来越弱。

在IT技术和其他技术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富士通也会有这样的趋势,就是慢慢将一些非传统IT行业的东西逐渐融入进来。我们现在也在用大数据技术做农业生产,通过数学的计算分析,把农作物做得越来越有营养,越来越安全,产量越来越高,这也是IT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例子。

我刚才一直在讲医疗,其实医疗就是未来富士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投资数百亿资金成立了一个未来医疗研究室。我不知道富士通以后会不会去制药,但是我们通过IT的手段成立这个研究室的结果就是,富士通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基因技术的经验和信息进来。这些数据对于未来富士通寻找其他业务的成长点必定是有帮助的。

上一篇: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下一篇:赵伟国:芯片是紫光唯一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