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时间:2022-09-24 01:16:27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其中,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

一、 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指的是语文课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打开了心扉,文本的生命被激活。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在文本中“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使学生乐于探索文本,体验文本,培养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例如:激情昂扬的导入语,充满教育意义的典故,饱含深情的朗读等等。

(二)课前自读

对话要有效,学生应该课前自读课本,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自悟,以独特的心灵解读文本,自主读书并作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还不够,手也必须到,边读边在文中勾画。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下来,如果学生细心阅读,并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气氛就浓厚,教学效果就明显。

(三)品味语言

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主要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应从文本的语言人手。老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对句中之意、言外之旨进行“咀嚼”。

例如,在《幽径悲剧》一文的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说:“文中写古藤被毁的那段用词特别好。”老师就让学生思考在这一段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一位学生说:“‘摇曳’用得好,‘摇曳’就是摇荡,就是晃来晃去,说明它再也没有生存之根了。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一位学生说:“‘吊死鬼’用得好,上吊而死是非正常死亡,似乎有冤屈,暗合了藤萝是被迫而死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一位学生说:“我觉得 ‘微笑’一词特别能打动人,藤萝本是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但它们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自己赖以生存的根被砍断了,却浑然不觉,依然朝着世人微笑。这单纯可爱的微笑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产生无限悲怜之情,使人震撼。”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以某个学生的感悟“作者用词用得很好”作为对话的话题,让学生品味语言,与文本再次交流。学生各展其才,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四)自主思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的不同,所以对文章的感悟也会不同,学生阅读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阅读的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因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情于理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

二、 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在《对话与发现》中指出:“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

写作过程也体现着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写作教学中的“文本”指的是写作教学中为围绕中心选取的写作素材,经过教师指导、自己加工后而成的文章,以及讲评时的例文、同学的范文等等。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用心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蕴含的意义,采用联想和想像,从中悟出道理、品出情趣。从生活中选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作文才亲切有味。

(二)丰富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教师应建立开放的阅读观,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首推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名著,接受文学的滋养,在文学的王国里自由遨游,体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醇厚情愫,使自身心灵得到美的浸润。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还要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报刊文摘》、《语文报》、《读者》、《中学生作文指导》等。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写文章的积极性。

(三)积极评改作文

鲁迅强调:“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 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无拘无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意驰骋。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让学生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自读修改作文后,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生将自己的习作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让大家评改。这样,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高涨,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深入争论和探讨中,达成共识,评出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及今后写作中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在众人的“谋划”之下,学生习作成为一篇优秀作品。实现叶老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总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对文本感知、感悟、探究、积累中得到了升华,构建了新的自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获得了思想启迪和审美情趣。

(陆文萍 江苏省靖江市第二中学 214500)

上一篇: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探索 下一篇:巧妙设计作业 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