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还是水母?

时间:2022-09-24 01:11:21

水母好做,鲶鱼难当。气场不够的鲶鱼每分钟都面临被驱逐的命运。要么他们会很快消失,因为他们的格格不入;要么确实高人一筹,因为这样才能生存。

上周,某知名银行的六人团队来公司开会,谈一个合作项目,中高低层都有,一水的男士,打扮、做派、讲话的调子和措辞,惊人的相似。连深色系板型优质的西装和黑框眼镜,都像在同一家店里定做的。会议的演示从一个人切换到另一个人,感觉俨然是在和一家兄弟们开会。不同的,只是年龄和相貌而已。

在任何大的公司或者好的学校,或多或少地总是强调公司的价值观,共同的Mission和Vision,或者会从上到下贯彻这样或那样的公司品牌的DNA,看到上面这一组同质化严重的多胞胎们,想来是对这种鼓吹公司一脉相承的统一风格的最好诠释。

周末带孩子到海洋公园玩,看到在4个巨大的柱形水缸里,上百条水母上下游弋,大小有所不同,但形状却一模一样,而且依着一样的节奏收缩推进,以同样的频率在水里翻飞。在不停变换的灯光下,4个缸里的上千条水母几近透明的身体互为景象,焕发出惊人的和谐之美。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图像:公司格子间里、地铁站里千人一面的白领。与此同时也浮现出一个词:白领。

经历过不同的公司和老板,我发现,人总是倾向于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合作,或者在团队里靠近像自己的人。经常在各类自传和回忆录中看到,提拔自己的前辈给出的理由往往是“你让我想起年轻时的自己”。除了人性深层的自恋情结之外,同类的人当然更容易互相理解,沟通起来没有障碍,从而也更容易管理。这一点,在国内企业里表现在委老乡、校友、旧同事以重任;经常看到一个不大的机构里有严重超出比例的同乡,也不乏一帮帮扎堆的校友,上上下下占据了一个公司大大小小的职位。

在国际企业中,这种倾向以另外的形式表现,比较极端而不掩饰的是欧洲公司,基本在法国和意大利公司,不是本国人的话,基本升迁困难,倘若不会法语、意大利语,就会常年被视为异己分子,进入核心管理层的可能性非常渺茫。我的一位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朋友曾经告诉我,保持和维护多样性和不同基因混杂的好处在于,进化中的生物会在大量可能的基因中,自然地选取基因中最优的部分传递下去,这样形成的新物种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实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的背景,相似的个性带来的是相类似的思维方式,和像自己的人长期扎堆,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狭隘的观点和越来越低的对异见的容忍度。久而久之,公司会因为失去自我挑战和创新而被淘汰。所以,公司人员的同质化,就好像近亲结婚一样,相近的DNA带来的可能是畸形儿。

在国际化大道上走的时间比较长,也在故步自封中吃亏最多的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稍好一些。大部分美资的跨国公司把多元化作为管理理念来推广,每年衡量少数民族、女性、非白人在管理层的比例,形成制度来推进多元化。因为不同能带来更多的角度、方式和碰撞,从而引入全新的视角,能够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最终公司可以避免僵化,保持随时改变的能力。

所以在管理学里面有另外一种说法,叫“鲶鱼效应”。指的是当领导希望给一潭死水的组织带来改变,会投入一条和塘里习惯了慵懒地游曳的草鱼们完全不同的激进型鲶鱼,把死水盘活,给组织带来生机。

但是对个体来说,就像所有的群居动物一样,身为异类是很容易被排斥甚至出局的,所以做水母还是做鲶鱼,固然是自己的选择或者机缘巧合,但水母好做,鲶鱼难当。气场不够的鲶鱼每分钟都面临被驱逐的命运。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一两个特立独行之人,要么他们会很快消失,因为他们的格格不入;要么确实高人一筹,因为这样才能生存。所以,寻求这之间的平衡点,既保持自我,又融入组织,无疑是上上之选。

但鲶鱼要混进水母的队伍,想想也真是不容易。

上一篇:15分钟判定你会不会离婚 下一篇:消费资讯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