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与留余

时间:2022-09-24 01:11:03

前段时间,笔者去河南巩义著名的康百万庄园参观,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让人印象深刻。

这块匾上,写着南宋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种留余精神,其实是一种富而能贵的精神。漫想开去,康氏家族子弟中,应该不大会有现在这种飙车肇事之类的富家子弟行径吧?

之所以想到飙车肇事之类,原因就在于当今社会,“豪车”往往成为身份的象征。腐败官员使劲提高标配,富家子动不动就开几百万的豪华跑车。想来,住再好的房子,也不能搬到街头给大家看,只有车子,可以开来开去“炫富”,表明一种身份。富了就必然贵吗?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个词叫“尊贵”,可没留下一个词叫“尊富”。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正在把富等同于贵。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富人们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近日,还有一家视频网站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让工作人员开着一辆价值五百万元的豪华跑车,到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的酒吧街,看到有美女独自一人就上去搭讪。结果显示,驾五百万豪车搭讪的成功率达70%以上,被搭讪的美女还说开好车的都是好人,更有主动要求留下联系方式的。而换上另外一款普通的汽车后,搭讪就完全不成功了。这样的测试显得有点无聊,但通过镜头中人这种“以车取人”的价值倾向,还是能咂摸出一些社会生态来。

开好车更容易被认定为“好人”,那就说明豪车的标签挺管用,能达到一种身份认同层面的优越感。于是,现实中的很多消费,都直奔“高大上”而去。很多楼盘往“翰林”、“御府”、“帝苑”上靠,或者直接就冠以“豪”、“贵”字眼,连学校广告都动不动扯上“培养贵族”。只不过,这些豪奢字眼背后涌动的富贵欲望,恰恰映射了一种暴发户心态,大众把一些不着调的富人冠以“土豪”绰号,实际上传达的还是富人的一种尴尬状态――富而不贵。

“富贵”二字,并不直接等于有钱,哪怕是多到烧坏点钞机也不行。与富贵相称的,更多是一种价值规范和人格素养、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有作家把文化概括为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觉得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富豪,也算恰到好处。

【选自观点中国】

题图 / “炫父”与“炫富” / 佚 名

上一篇:惟爱为大 8期 下一篇:养德包子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