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蕾丝,世界知道了布拉诺

时间:2022-09-24 12:45:32

因为蕾丝,世界知道了布拉诺

每一个古老的乡村小镇都如同一本书,里面承载着许多故事和历史。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有的小镇几经变革,彻底改头换面,从生活节奏到生活方式都融入城市的行列;但有的小镇却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过去的文化传统与习俗,虽然古老,却别具风韵。意大利威尼斯所辖布拉诺就是这样一个小镇。

蕾丝:诞生于寂寞小镇

从威尼斯出发,搭船在泻湖上行驶7公里后,会发现不远处的小岛上色彩缤纷的房子就像一道道彩虹升起在海面上,船长告诉游客,那就是布拉诺,你们要去的地方。

布拉诺的出名是因为它是举世闻名的“蕾丝岛”。古老的布拉诺居民以捕鱼为生,每次男人出海捕鱼,思念丈夫的妻子们便围坐一起,用棉线一针一线钩织出类似渔网的饰品,并将其缀在衣服的边缘,以此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手工织物就是蕾丝的前生。

如今的布拉诺小镇上,居住着两千多户人家,都是渔民的后代,他们有的经营着蕾丝小店,与家人一起编织蕾丝制品出售;有的子承父业,出海捕鱼售卖海鲜;有的将祖辈们对布拉诺的回忆记录下来,当起了导游,向外来游客介绍这里的万千风情……每天早上八九点,一个羊角面包和一杯香浓的卡布其诺下肚后,布拉诺人便开始了一天悠闲的生活。

布拉诺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似乎每个人都有充裕的时间侍弄家门口的那块小地儿,在里面种上各种鲜艳的花朵,不仅如此还在白色窗台上摆上各式各样的花盆,整个小屋被五颜六色的花朵包围着。海风中飘动的窗帘上镶着风格迥异的蕾丝花边,挂在彩门边上的小装饰也是各种蕾丝制作的,设计精巧,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布拉诺镇最热闹的大街是Viadi Galuppi,街道两旁有10多间蕾丝精品店,小店橱窗里摆着各种生活用品,妩媚的婚纱、娇艳的长裙、精巧的台灯、迷人的手提包,还有别具风情的雨伞,虽然物品不同,但是每样都镶着蕾丝,浪漫气息弥漫在整条街道上。

Emilia是一家布拉诺蕾丝的老字号店铺,产业已经历四代。店里摆放着许多精致的手工蕾丝制品,据说有许多是出自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之手,由于制作蕾丝很费精力,老人们每天只工作3小时,所以,即使一张只有2寸长的方形小布,也需要3个月时间来完成,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品,售价自然也不菲。

蕾丝:让渔村世界扬名

沉浸在布拉诺如画的美景和诗意的生活中,很难想象这世界名镇从前只是一个落后的小渔村。

由于四周临海,六百多年前,捕鱼为生的居民总是饱一顿饿一顿,生活缺乏保障。据传1481年,达芬奇从希腊小镇Lefkara购回米兰大教堂使用的坛布,从而将花边蕾丝引进了意大利,后来,在威尼斯进行海货交易的布拉诺人无意间将蕾丝工艺带回到了镇里。

精致的蕾丝花边让布拉诺女人们爱不释手,每当她们的丈夫出海捕鱼的时候,她们便凑在一起,相互交流研究蕾丝的织法,慢慢地,她们不仅照着原样织出了蕾丝,还创造出许多新的花样和图案,并且改善了编织技法。

最初编织时,她们特意镂空网孔,然后把一条线卷起、搓扭,再编织到另一块独立的背衬面料上,或在编织好的面料上通过抽走线布形成网孔,至少要涉及七道工序。后来人们对蕾丝图案的要求高了,布拉诺人就把丝线绕在一只只拇指大小的小梭上面,按照预先准备的图案,采用编、结、绕等不同手法完成。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需要几十只或近百只小梭,随着工艺的复杂,蕾丝逐渐成为布拉诺特有的手工艺品。

起初布拉诺女人只将自己织好的蕾丝送给丈夫,一方面作饰品,另一方面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些蕾丝随着她们的丈夫出海,并且被带到其他城市,精美的蕾丝制品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包括当时的贵族阶层,很快便有人下订单大量收购。小渔村单纯靠渔业维生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蕾丝成为了布拉诺居民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蕾丝编织手艺在布拉诺居民中世代相传。16世纪,布拉诺的蕾丝工艺已经炉火纯青,立体织眼蕾丝独一无二,成为欧洲各国皇室的御用品。路易十五、维多利亚女王、玛丽皇后等都把蕾丝当作华丽服装中的重要饰物,英国苏格兰女王玛丽·都铎甚至专门从布拉诺定制镶有蕾丝的婚纱。为满足欧洲贵族大量的蕾丝需求,村里的女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六七岁的小女孩,全身心投入蕾丝的制作,每当捕鱼淡季,男人们也会留在家中,协助妻子编织蕾丝。镇上家家户户制作蕾丝,其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捕鱼业,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工艺精湛,布拉诺的蕾丝与穆拉诺岛的彩绘玻璃一样,共同成就了威尼斯手工之城的美名。

随着蕾丝手工艺品在欧洲上流社会的迅速蹿红,法国、比利时、英国纷纷开始发展蕾丝产业,但在工艺方面落后许多,远不及布拉诺。于是这些国家相继成立专门的蕾丝学校。精于蕾丝编织的布拉诺人,被欧洲各地的贵族聘请,去当地任教,传授蕾丝编织技艺。越来越多的布拉诺人携着蕾丝走出家门,同时也让原本寂寞的小渔村享誉世界。

蕾丝:地域文化的产业传承

自16世纪布拉诺蕾丝成为欧洲各国皇室的御用品之后,蕾丝产业在布拉诺得到迅猛发展,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高,生活也得到大大改善。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发明显,传统蕾丝受到挑战,机器生产的蕾丝市场占有率超过手工制作的蕾丝,布拉诺手工蕾丝受到冲击,市场渐渐萎缩,人们对传统蕾丝工艺的追求也慢慢开始减退。

尽管如此,布拉诺人依旧热爱自己手工制作的蕾丝,他们将蕾丝视为布拉诺的骄傲。19世纪,一个名叫巴欧罗的商人乘船从威尼斯来到布拉诺,驻足于精美的蕾丝制品前,看到一位聚精会神编制布拉诺古蕾丝的老奶奶,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在这个“蕾丝故乡”建一所专业的蕾丝学校,邀请村里会编古蕾丝的老奶奶们任教。这一想法得到布拉诺人的积极响应,并且得到威尼斯马切罗伯爵夫人的资助,“玛格丽特王妃蕾丝学校”在布拉诺诞生了。

一个多世纪后,布拉诺人将学校改为蕾丝博物馆。从古到今的蕾丝全部荟萃馆内,各种精工细琢出来的手工蕾丝制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不少完成于18世纪的蕾丝制品已成稀有珍品,价值连城。当人们走出博物馆,再看到那一间间别有韵味的蕾丝精品店,忽然发现原来这些店面不但展现的是蕾丝之美,更承载着小渔村故事历史与文化底蕴精神。

美丽的蕾丝承载着布拉诺的文化和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小镇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除了码头,布拉诺还建起了风格各异的旅馆、餐厅和商店,添置了大大小小的游船,居民们纷纷当起导游或小店的老板,布拉诺变得热闹起来。

布拉诺的地方政府规定当地居民每年要刷一次房子的外墙,既要给自己的房屋配上漂亮的“外衣”,又不能和邻居的房屋撞色,这个要求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布拉诺人邻里之间早早就开始坐在一起商量,红、黄、蓝、绿、橙、紫如何搭配,达成共识后他们会向政府提交申请……一排排小巧玲珑的彩色房屋恍如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让每个游客流连忘返。

布拉诺和威尼斯一样被水包围着,居民们在河上修建了许多小桥,将一条条街道联接起来。五颜六色的小船静静地停在河边,游客既可乘船漫游,又可穿梭于弯弯曲曲的街道和别致的小桥之间,感受别有韵味的异域情调。

旅游业的发展或许会打破布拉诺原本拥有的宁静与安逸,但布拉诺人并不介意,他们喜欢和大家共同分享关于蕾丝的故事和文化。

上一篇:博物馆再现乡村旧时光 下一篇:黄秋生 生命不止,战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