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23 09:39:41

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 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受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农机用户技能水平、经营规模狭小的制约,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的投入、提升机手技能水平、充分利用当前农机购置补贴、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我县农机化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农机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就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状况

自1958年我县有了第一台拖拉机以来,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4.65万千瓦,现有拖拉机11260台,种类农机具21655台(套),全年完成机耕地75.5万亩,机播175.5万亩,机收26.25万亩,农机从业人员达到 6.865万人,全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43%。分析我县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2011年,全县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达43%。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优质牧草和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牧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农业机械化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011年全县农机户达到10768户,农机专业户达到1680户,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491.5万元,农机专业大户经营收入的比重上升到81.2%;二是扶持了一批农机专业大户,自2000年以来,共扶持农机专业大户180户,这些专业户为周边群众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因收获不及时造成的损失,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三)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有所改善

2011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4.65万千瓦,是1990年的3.5倍,拥有拖拉机11260台,种类农机具21655台(套)。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结构有所改善,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出现了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增长到1350台。农作物秸秆加工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薯类收藏机械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四)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县农机推广站的“龙头”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了包括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天然草原机械化免耕补播改良技术,优质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玉米覆膜点播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一批涉及农林牧、覆盖面广的节本增效、节支增产,有利于争抢农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 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农艺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县农机综合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机械结构性矛盾突出,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的耕作运输机械多,收获机械少。

(二)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农民对农机作业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以农民自主发展为主,由于受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机具老化陈旧,效率低下,满足不了农民生产急需,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已报废或接近报废的农业机械比重较大,有70%的农业机械已使用15年以上,60%的小型拖拉机已使用10年以上,农机具陈旧加之油料涨价,致使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户往往难以承受,一些原本迫切需要使用农机作业的,不得已只好沿用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收获季节,由于缺少劳力,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回家务农,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影响了一些 先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也直接影响着农民投人农机化的积极性。

(三)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机的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向多品种、高品质、多领域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机作业的领域也由单一的耕种、播种环节向收获、加工、运销环节拓展。但由于我县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已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乃至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我县苜蓿收获和加工已成为当前发展畜牧养殖业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马铃薯产业由于其良好的适应性和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加之受收获期气候的影响较大,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十分迫切;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受地块和行距的影响,没有完全适应当地的联合收获机,致使优质秸秆难以及时收获,造成营养成分损失,经济价值下降。

三、促进我县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机手培训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机手的操作技能,做到用好机,充分发挥机械最大效率;开展政策法规培训,使机手了解中央有关农业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政策中受益。要加强引导,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特别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自身难于解决的问题。

(二)加大创新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要通过产业化经营,把机械化生产与土地集约经营结合起来,将分散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合起来,有效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组织化、系列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

(三)加大拓宽农机服务新领域

要加速农田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围绕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牧草耕整地、播种、收获、打捆、贮藏机械,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进程;要围绕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暖棚经济,推广温室整地、育苗、喷灌、施肥、收获机械,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机化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市场化经营运作模式平衡和促进农机具均衡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耗能机械的使用。

(五)加大农机生产、销售和维修市场的管理

为防止假冒伪劣农机产品流入市场保驾护航,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农机管理部门要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使用特定种类的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上一篇:基于无线网络集成技术的移动供电服务点建设及... 下一篇:优色林 Eucerin 回归本质 低调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