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时间:2022-09-23 08:49:51

改良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摘要】 目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稳定的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参考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剪一小口,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线栓,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出线栓,并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对照组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经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达82.75%,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行走时向右侧转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经TTC染色梗死侧大脑半球颜色苍白,脑梗死区范围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TTC染色无梗死灶。结论:通过改良,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关键词】 线栓法;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缺血后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较为普遍[1]。目前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能最大程度模拟人类缺血性卒中发生,被广泛用于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研究[2]。传统的线栓法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多经颈外动脉插入线栓,通过颈内动脉到达大脑中动脉,以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梗死,缺血2 h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损伤,从而成功制作模型[3-4],但该操作需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对大鼠损伤较重。在本实验中,笔者通过改良,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近心端,在颈总动脉切一小口,将线栓经颈总动脉,通过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缺血1 h后拔除线栓,成功制备了MACO模型,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购自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1.2 主要试剂 3.6%水合氯醛,10%多聚甲醛,头端包被多聚赖氨酸、已消毒的MCAO线栓[型号2432-A4,线头直径为(0.32±0.2)、线身直径为0.24 mm]购自北京沙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改良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参考Longa等的报道,随机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术前12 h禁食,但不禁水。采用3.6%水合氯醛,对大鼠按1 mL/100 g体重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剃须刀颈部皮肤备皮,取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取颈部正中切口,长约2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颈前正中肌群,将肩胛舌骨肌向外侧牵拉,颈前正中肌群向内侧牵拉,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小心剪开包裹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及迷走神经的鞘膜,将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分离开,并沿CCA向远端分离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及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近心端,结扎CCA近心端,动脉夹夹闭CCA远心端,以5-0丝线在CCA中段放置一打好结的丝线,勿收紧线结,用显微剪将CCA近心结扎端远侧剪一小口,插入线栓,将丝线打紧,以保证线栓能自由活动,但又不经动脉破口渗血;松开CCA远端动脉夹,缓慢将线栓经CCA、ICA置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当出现阻力时即可停止前进,以湿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颈部伤口,线栓缺血1 h后,取下覆盖创口的纱布,在麻醉状态下,缓慢拔出线栓至CCA,结扎CCA远心端后,完全退出线栓,去除牵拉肩胛舌骨肌及颈部舌前肌群的缝线,缝合颈部皮肤。另设对照组30只,颈部正中切口,牵开颈部舌前肌群及肩胛舌骨肌,分离CCA、ECA及ICA,结扎CCA近端及远端,不插入线栓,操作完毕后,缝合肌肉及皮肤。两组大鼠术中均放置于恒温毯上,直至术后清醒。两组大鼠术后均连续3 d肌注青霉素4000 U/d。

1.2.2 大鼠神经功能缺陷体征的观察 所有大鼠均在模型成功后观察大鼠行为。参考Zealong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0分:无神经功能缺陷征;1分:一侧前肢部分屈曲;2分:一侧前肢完全屈曲;3分:向偏瘫侧转圈;4分:向偏瘫侧倾倒;5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

1.2.3 TTC染色和HE染色 所有大鼠分别于造模后6 h断头后取脑,观察脑底有无血凝块,动脉环有无血栓形成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将脑组织以生理盐水冲干净,-20 ℃放置15 min,行冠状位切片,厚度为2 mm,置2%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中,避光37 ℃染色约20 min后,4%多聚甲醛固定,放置于透明玻璃板上拍照。

1.2.4 脑梗死体积的测定 以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Plus,IPP)对脑梗死体积进行分析,采用梗死率表示梗死体积(梗死体积比率:各切面梗死面积相加之各/各切面面积相加之和×100%)。

2 结果

2.1 模型成功率 两组模型大鼠共60只,其中3只死于麻醉意外,实验组1只,对照组2只,被排除。实验组成功制作模型 24只,失败3只,2只死亡,成功率为82.75%,模型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对照组无死亡,平均操作时间为(12.5±4.8)min。

2.2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实验组模型中,24只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左侧肢体偏瘫,左侧肢体疼痛觉减退,行走时多向右侧转圈。所有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其中17只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达3级,7只达4级。而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所有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为0分。

2.3 TTC染色 所有大鼠取脑观察,脑底均无血凝块,Willis动脉环均未见血栓形成。实验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颜色苍白,其余部分染成均匀红色,经IPP软件分析,各实验大鼠脑梗死体积基本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经TTC染色,全脑均染成均匀红色,未见梗死灶。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绝大多数。建立一种具有良好重复性、简便、易行的,并能最大程度模拟人类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是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5-6]。其中,以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运用最为广泛,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有开颅机械闭塞法、开颅电凝大脑中动脉法、线栓法、微栓子栓塞法、化学刺激导致血栓闭塞法、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法和内皮素灌注诱导血管收缩法等[3,7-9]。

理想的试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能重复闭塞单根脑血管;能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血流量改变或梗死发生;能实现缺血梗死区再灌注。在众多脑缺血模型中,以线栓法具显著优势,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阻断大鼠MCA 供血区的脑血流,而且可以模拟血管再通后的再灌注情况。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能满足上述要求,并无需开颅,避免了其他开颅建模法引起的颅内环境(特别是颅内压)改变和颅内感染;线栓法制备的MCAO/R梗死位置和体积比较恒定;能进行永久性和短暂性脑缺血或梗死的研究,特别是实现了脑缺血――再灌注;降低了大鼠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的线栓制备过程为:颈部切口后,仔细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颈外动脉切一小口,或切断颈外动脉,经颈外动脉裂口插入线栓,通过颈内动脉到达大脑中动脉,以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梗死,缺血2 h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损伤,从而成功制作模型[4]。但由于大鼠的解剖特点,手术视野小,术中需分离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分离过程中易损伤迷走神经、颈外动脉分支等,分离难度相对较大,易出血,术后发生呼吸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颈部出血等并发症[10]。为此,笔者对该模型制备过程进行改良,采用颈部正中切口,将颈前正中肌群向内侧牵拉,将肩胛舌骨肌向外侧牵拉,经颈前正中肌群―肩胛舌骨肌间隙暴露颈部血管,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的近心端,结扎颈总动脉远心端,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然后在颈总动脉切一小口,将线栓经颈总动脉,通过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除线栓,结扎颈总动脉远心端,使得右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由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相关穿支动脉供血,实验缺血区的再灌注,成功制备了MACO/R模型。

3.1 手术切口的选择 制作MACO/R模型,目前主要有两种切口,一种为正中切口,另一种为颈部旁正中切口[11]。在本实验中,笔者的体会是,采用正中切口较直观,切开颈部皮肤后,小心切开皮下腺体被膜,暴露颈前肌群,沿肌间际进行分离,锐性分离颈前正中肌群,将肩胛舌骨肌向外侧牵拉,颈前正中肌群向内侧牵拉,经肩胛舌骨肌―颈前正中肌群间隙显露深部的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包在颈动脉鞘内,锐性剪开颈动脉鞘,小心分离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切忌对神经及血管进行牵拉、夹持,以免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或损伤迷走神经,出现心率下降、呼吸抑制等[12-13]。在本组实验中,手术过程中,大鼠心率及呼吸均平稳。

3.2 线栓插入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颈外动脉剪一小口,或切断颈外动脉,将线栓经颈外动脉裂口插入,经颈总动脉分叉,顺着颈内动脉,入颅阻塞大脑中动脉,缝合伤口,将线栓尾端留于颈部伤口外,留置线栓2 h后,拔除部分线栓至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剪去多余的线栓[4]。笔者的体会是,由于传统模型制作过程中,分离相对复杂,且部分大鼠迷走神经分支较多,与颈部血管形成襻,包裹血管,分离时不得不牺牲一些分支,从而损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同时,成功制备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必然会对迷走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左侧迷走神经直接分布于心脏,对心脏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往往会造成血压的波动[10,14]。在实验中观察到,分离颈动脉鞘的迷走神经襻和分离颈内动脉时,大鼠有时会出现挣扎、痰鸣和呼吸不规则,大鼠口唇青紫等,采用右侧颈动脉线栓模型可减少对心脏的影响,故该模型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脑外因素尽量要小[15-16]。在本实验中,笔者对分离过程进行改良,选取右侧颈动脉进行线栓模型的制备,术中仅分离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近端,在仔细辨认颈内、颈外动脉后,从颈总动脉插入线栓,小心经颈总动脉、通过颈内动脉,达到阻塞大脑中动脉的目的,在操作中,需注意勿将线栓插入颈外动脉,以确保线栓进入颈内动脉,术中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切忌勿夹持迷走神经,尽量不切断迷走神经分支。

3.3 排除线栓的处理方法 传统的模型制备方法为插入线栓后,缝合皮肤,将线栓末端留置于皮肤外,大脑缺血2 h后拔除线栓至颈外动脉,或全部拔除线栓。这样做的缺点是:若全部拔除线栓,多会导致颈外动脉裂口出血,形成颈部血肿,压迫气管、颈总动脉等,发生严重并发症,拔管后死亡率高。若仅将线栓拔至颈外动脉,然后剪去多余的线栓,这样势必留置线栓于颈外动脉内,若需长时间观察动物模型,存在诱发血栓形成、感染等风险。故此两种方法均不利于MACO/R大鼠的长期观察。此外,研究发现,在大鼠清醒状态下将留于体外的线栓拔出以再通血流,大鼠清醒时,受拔线的刺激会使劲挣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死亡率高,于是在给大鼠拔线再灌注时追加,降低了颅内出血率[4]。在本实验中,笔者经颈动脉插入线栓后,将大鼠持续置于保温毯上,并用湿盐水纱布覆盖创面,以减少经伤口丢失体液,缺血时间结束后,在麻醉状态下,直视下完全拔除线栓,并结扎颈总动脉,使得右侧大脑半球经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重新获得血供,实现了缺血再灌注,这样,能在大鼠安全状态下拔除线栓,拔除线栓过程中无大鼠挣扎所致颅内出血等风险,在模型大鼠体内不留置异物,没有引起血栓形成及感染等风险,利于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通过本方法改良,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发现脑梗死区范围一致,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在3~4分,表明模型成功率高,稳定性强。

综上所述,经改良,笔者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该模型具简便、易行、稳定、可靠特点,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志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12(7):159-162.

[2] Laing R J, Jakubowski J, Laing R W.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 Which method works best?[J].Stroke,1993,24(2):294-298.

[3] Markgraf C G, Kraydieh S, Prado R, et al. Comparative histopathologic consequences of photothrombotic occlusion of the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Sprague-Dawley and Wistar rats[J]. Stroke,1993,24(2):286-293.

[4]Longa E Z, Weinstein P R, Carlson S, et al.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roke,1989,20(1):84-91.

[5]胡建鹏,王键.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24(2):55-58.

[6]郭晓利,肖伟.线栓法大鼠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39-241.

[7] Kanemitsu H, Nakagomi T, Tamura A, et al. Differences in the extent of primary ischemic damage betwee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coagulation and intraluminal occlusion models[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2,22(10):1196-1204.

[8]包玉龙,朱竟赫,范英兰,等.线栓法与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对比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5):68-71.

[9]范瑞娟,罗亚非,孙玉凤.新式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26-27.

[10]何芳雁,韩春妮,李艳,等.制作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要点及体会[J].实验动物科学,2013,30(4):46-48.

[11]陈卫伟,杨留才,潘施文,等.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50):9377-9380.

[12]赵帅,樊小农,孟智宏,等.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缺血闭塞模型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62(3):77-80.

[13]王桥生,符晖,曾红科.线栓法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改进与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3(3):291-294.

[14]高焕民,刘丽丽,齐明山,等.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8):863-866.

[15]陈佳俊,石岩殊,韩雪梅.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的实验研究[J].吉林医学,2004,47(10):16-17.

[16]陈小睿,孟宪丽,孟保华,等.线栓法致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评价及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24-425.

(收稿日期:2014-07-13) (本文编辑:蔡元元)

上一篇:现代医院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创新路径探析 下一篇:生殖医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