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23 07:42:31

中部崛起下农业大省的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在内的中部六省1998—2010年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超效率DEA分析,测算了中部六省1998—2010年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动过程。对地区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河南技术效率最高,河南农业在“中部崛起”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湖北技术效率增幅最快,发展势头较好。其他省份应借鉴河南、湖北的农业发展经验,优化自身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中部崛起;DEA模型;技术效率;农业大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70-03

中部崛起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推动农民增收来实现“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另外,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保障能力,缓解各种资源的约束。为了将中部六省建成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由投入增长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

一、分析方法与变量选择

1.分析方法。传统的DEA模型分为CCR和BCC模型的一个弱点就是如果决策单元的数量较多,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较多(效率评价值为1),上述模型无法对于这些有效单元的进行进一步评价。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评价模型,使之能够对DEA有效的单元也进行排序,下面将这种模型及其经济含义进行说明。超效率评价模型与DEA模型的数学形式相似,基于投入的超效率DEA模型的线性规划模型:

假设现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不同的投入向量和s种产出向量,设xij 为第j个决策单元中第i种投入向量,ykj 为第j个决策单元中第k种产出向量i∈{1,2,……,m},k∈{1,2,……,s},j∈{1,2,……,n},λi为各向量赋予的权重。

与传统的DEA模型不同的是,在进行第j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时,其自身并不参与评价。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例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超效率。实际上这个模型中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评价计算时,除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θ,这时原来效率值等于1的决策单元都能够进行排序,我们称它为超效率,从而使DEA效率评价的方法得到了优化,超效率模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径向技术和非径向技术,基于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传统方法存在测算角度单一、投入(产出)常常不能径向逼近生产前沿面等问题。而非径向DEA方法运用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投影方向具有一般性,而且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将其应用于技术效率测算比较合理(李发勇,2005)。由于中部地区都是传统农业大省,采用传统的CCR和BCC模型评价它们的技术效率时,可能得到的效率值结果相差不大,不宜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超效率的SBM—DEA模型来对中部六省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比较研究。

2.变量选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以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下同),具体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农业总产值(亿元),反映当年产出水平状况;选择三个农业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中间消耗,选择指标分别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中间投入(亿元)。所有数据来源于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投入变量的从业人数通过以下公式估算得到: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国有林业单位在岗年末人数-渔业人口-(牧业人口+半牧区牧业人口/2),相应的统计人数分别来自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同时,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的数据换算成2004年的不变价格。

二、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1.农业技术效率分析。按照以上原理方法,利用统计软件MAXDEA3.0对1998—2010年的中部六省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对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效率值进行了算术平均,由图1可知,1998—2010年十三年间中部六省的农业生产超效率平均值除安徽省外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状态,其数值都超过1,其效率高低顺序为河南1.4075,湖南1.2431,山西1.1770,湖北1.0392,江西1.0203,安徽0.7972。各省农业生产效率逐年发展趋势由图1可知。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湖南、山西、湖北、江西五省在农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生产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效率得到了优化,技术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安徽省综合生产率小于1,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低效率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组合,距离生产前沿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水平。

2.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分析。(1)河南效率最高。河南效率值在中部六省中最高(1.4075),这说明近几年来,河南的农业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借鉴:1)重点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集中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核心产区。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量高。且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多,二是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高,三是食品加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四是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大,食品加工业几乎成为全省农业的主导产业。河南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兴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合起来,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 918家,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吨。(2)湖北增长最快。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增幅最快,平均增幅达到了2.9%,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方面:湖北省提出要在2015年建成农业强省,2020年成为全国农业强省的领跑者,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好、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湖北省将农机化作为推进强省建设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省农机化获得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更是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到2011年上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 425万千瓦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已达1 020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3.1万台,小型拖拉机104万台,联合收割机5.5万台用于机收油菜、小麦等,其中机收油菜面积382万亩,亩减少损失6.44公斤,共减少油菜损失24.58亿公斤; 2011年三夏期间,全省机收小麦1 309万亩,比人工收割小麦减少损失3%,平均每亩减少损失6.8公斤,共减少小麦损失0.89亿公斤。机收水平达到22.3%。插秧机2.25万台用于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669万亩,机插秧比手工插秧亩均提供哦产量50公斤以上,机插水平达到22.3%,增产粮食3.45亿公斤,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达近百万台,9架农用飞机年飞行1 600小时,作业面积380万亩,同时建立了农用航空站,作业范围达14个省区。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6%增长到57.5%。农机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上半年湖北遭遇六十年一遇的干旱,农机部门组织140万台农机投入抗旱、抢收抢种,为全省农业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的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提高,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双低油菜产业带、优质稻米产业带、商品蔬菜产业带、速生林产业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湖北不仅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农业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为产研的结合构筑了平台。“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农中科院士8人。

因此,湖北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上下大工夫,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中间耗费用,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推广。另外,湖北还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不仅追求农业增长的数量,更加追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注重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融资、物资、科技、信息、营销等多方面服务体系,将分散、互不联系小农户的个别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工业化生产体系。

三、借鉴意义及对策

由河南、湖北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可知,为了在中部崛起中使农业得到均衡的发展,中部六省应该不断完善现有农业制度和政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导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信贷资金的投入,不断推进“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实施进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带动三农的发展,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上一篇:终极纺锤 第9期 下一篇:学校里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