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23 05:45:5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诉求日见提高。教师也在努力革除低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然而当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部分教师不深入教学理论,不分析教材和学情,不能创设有效的情境,把深奥的数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部分教师为追求“合作学习”,放任学生自由讨论,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偏离了教学设计。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考分,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大搞机械、盲目的题海训练。部分教师以考代练,通过“广练”、“疯练”和“狂练”等提高学生成绩。要改变现状,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准备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方案的形成都离不开有效的预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定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以学定教”,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择弹性、开放的预设方案,打造灵动的、富有生机的课堂。

(一)整合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向和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调控等功能。首先,教学目标的拟定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要摆脱“重智轻情”的错误观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解决方法和思维过程的发展。其次,目标的确定要彰显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数学教学还必须突出“数学味”,让学生感受运算的准确、方法的统一、图形的对称、符号的简洁之美,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最后,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弹性化的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课前对全班45名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发现84%的学生通过气温对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36%的学生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负数,但对收支等相反意义的量表述不清。因此,教师预设以下目标:①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②80%的学生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③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选择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选用课外资源,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构建富有挑战性、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课堂。①活用教材资源。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尊重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对教材的不足之处要进行补充、拓展,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②选择生活化的学习资源。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数学资源,加工成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学习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如在“认识小数”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让我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超市各类物品、价格的视频,呈现某品牌方便面标签价格为2.50元。)你们知道它的价格吗?这表示多少钱?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学预设,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堂的互动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氛围。

(一)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提问不是为了简单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激活思维,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①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是提问个别优秀学生,让其他同学成为“忠实的听众”,要采取个别答、自由答、小组选派代表答等形式多样的提问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学生来完成。②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师要将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设计成若干个具有梯度的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③提问要有启发性。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策略。合作学习是以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不同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组员之间明确分工,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当前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学生缺乏参与讨论交流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合作沦为“合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大胆提问,敢于交流,勇于质疑。其次,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教师要选择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创设悬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难点处、疑点处、重点处设置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最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引导和点拨,确保小组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提问、质疑等合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摆脱不求效率的“广练”、“狂练”,要注重练习的目的性与层次性,要围绕重难点内容、学生薄弱环节设计专项练习,要具有层次性,要依照“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造”的原则设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通过变式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知识、能力、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实施全面的评价内容,建立师评、生评、家长评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做到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下一篇:“以评促研”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