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穿戴”革命

时间:2022-09-23 04:05:55

科技的“穿戴”革命

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为移动互联网市场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或许另一片战场就又要被开辟出来了。

智能手机打败PC机是因为更贴近人体便于操控?但相比眼镜、手表甚至是衣服,手机已经不够贴近人体了。

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最新一份报告《智能人体,智能世界》中指出,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穿戴式技术在学界和业界一直都很受关注,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停留在概念领域。近年来,部分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等诸多科技公司都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谷歌眼镜

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改变了整个科技产业和创业环境,创造出一些全新商业模式,让市场逐渐刮起一波可穿戴式设备潮。有市场机构预测,2017年,可穿戴式无线设备市场将由2011年的2077万台增长到1.695亿台。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是目前穿戴式设备中最被广为讨论的例子。

这款眼镜可以帮助你找到想去的地方、展示你收到的短信、告知天气状况、在夜空中查找星座、管理你的音乐与视频以及其他许多功能。据悉在今年年底前就将开放一般民众订购。

根据公开资料,Google Glass配备有双核OMAP处理器,运行Android 4.0,支持WiFi、蓝牙和GPS,但是不支持蜂窝网络。

Google Glass配有常见的感应器,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器,可以追踪用户脸和头的朝向和角度。通过连接安卓系统智能设备,用户可以观看视频、使用对应的应用、导航、阅读电邮、浏览短信、查看股票实时行情,用户眼镜中看到的视像相当于3米处62英寸的大屏幕效果。

很多人认为,Google Glass实际上被打造成了一部新型的独立电话,而基于Google Glass所带来的颠覆性的交互体验,很多人也乐意把Google Glass视做谷歌定义下一代电子设备的核心产品,尽管其在数据连接、用户生活习惯上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毕竟,科技必须社交化,不能让用户脱离现实世界。

让这些穿戴式智能设备融入日常生活习惯里,可能比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有挑战性。 当地时间2013年2月2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2013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了由意大利设计师为苹果量身打造的iWatch概念手表。

少数人知道,其实国内也有类似Google Glass的设备,比如中国兵器集团旗下的北方奥雷德研发的可穿戴式电脑“EYETOP掌控者”。EYETOP实现了高清播放、看电子书、上网冲浪、QQ聊天等功能,能清晰辨别最小6号大小的字体,还可以根据眼睛的近视远视情况进行适应、针对脸型提供瞳孔距的调节。 健康为先

酷归酷,总归还是要应用及流行起来。实际上,在个人健康和医疗管理领域,穿戴式设备的应用打了头炮。

现在这类设备的出货量主要集中在以消费为导向的运动、健身和保健市场。比如: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跟踪;判定老年人的跌倒是否造成了伤害;报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医院病人的心跳速率等。

GE医疗和飞利浦等医疗电子公司正参与其中,国内东软熙康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腕表,还有许多新创公司以及专业领域企业也都在开发提供网络医疗应用服务的可穿戴式无线设备。美国耐克公司最近就在大力宣传自家产品“燃烧手环”(FuelBand),戴上后会自动侦测使用者在锻炼时所燃烧的热量,并与热门减肥应用"Lose it!"合作,将资料同步上传到该应用,方便用户随时进行体重管理。

戴在手腕上不算什么?那么穿在身上呢?目前已经有创业公司研究,把科技整合到纺织品中:将电子零部件结合到柔软的布料上――“智能服饰”。

智能服饰的主要应用范围目前仍在监控医疗与锻炼上,比如有适合盲聋疾者手戴的Mobile Lorm Glove产品,能够将短信内容翻译为字母,让这些用户感觉到。

但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到娱乐层面――这个时代相当多的科技突破都是因为人们的娱乐需求而产生的。比如,拍拍衣袖就可以调低扬声器的音量;随时改变身上衣服的颜色;甚至随时更换T恤衫上面的图案或字样。已经有一家创业公司开发的Social Denim牛仔裤,可以让用户更新Facebook状态。通过装配蓝牙功能,这些牛仔裤可以与智能手机进行交流,根据位置信息更新状态。 拥抱人体

再往下发展,怕是真要把芯片“缝入皮肤”了。但现在还没到那么惊悚的时候。先看看下面这些动向――

“初端产品”,鹅卵石智能手表Pebble Watch已经通过集资网站Kickstarter“一战成名”。这个“戴在手腕上的电脑”有特殊的省电电子纸显示屏,不但可以在阳光直射下阅读,电力还可持续一周;与iPhone或Android手机蓝牙连接后,便可获得电子邮件、短信和提醒通知,还可以在使用者跑步或骑单车时测速计时、控制音乐播放,在打高尔夫球时测距。 戴在手腕上不算什么?那么穿在身上呢?目前已经有创业公司研究,把科技整合到纺织品中:将电子零部件结合到柔软的布料上―“智能服饰”。

而谷歌正在研发高端的――“智能手套”。指端上有摄影机、罗盘、陀螺仪、时速表、其他动作探知器以及处理器、记忆储存卡和无线通讯的配备。而智能手套的应用有无限可能:操纵电脑界面、增强视觉效果、定位导航,医疗人员可远距触诊,只要动动手指就可点击虚拟键盘等;微软研究院也开发了用于跟踪手部动作改进虚拟探索的腕带式数字系统,通过将红外激光、摄像头和扩散器结合起来,制作出能探测佩戴者个人手指运动的数字手指。

苹果也没闲着。今年年初市场陆续传出苹果正与英特尔合作,计划于今年推出拥有1.5屏幕的iWatch。iWatch能通过蓝牙与iPhone或iPad互通。上月25日,美国专利商标办公室公布了苹果去年提出的一项专利申请,这项专利显示具有弹性屏幕的双稳定弹簧将被应用在可穿戴装置上。

苹果还描述了可利用内置电池和该配件上的太阳能板来供应电力。该专利涉及弹性屏幕,是苹果iWatch的必备技术。看起来,苹果iWatch已呼之欲出。

当然,软件对于穿戴式设备也同样重要。它是帮助用户理解他们自身产生的数据的关键渠道,并且能够协助用户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目前还没有第三方应用在Google Glass上运行,也没有任何本地应用,完全基于云端和专为其开发的Mirror API。

许多人认为,苹果、谷歌和微软都开始相信穿戴式设备将成为未来趋势(正如PC让位于移动设备),而且将力争成为穿戴式设备时代最有力的支持平台。

上一篇:塞浦路斯的银行怎么了 下一篇:浅谈如何借摘抄 助语文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