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狂欢节”的传说

时间:2022-09-23 02:25:36

“男人狂欢节”的传说

“男人狂欢节”,云南西部哀牢山区新平县新化乡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男人”节日。新化位于哀牢山区新平县城以北29公里处,年平均气温15~20摄氏度,全乡土地面积52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568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其中,彝族是哀牢山区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新平县的自治民族之一。县内有自称“聂苏泼”“阿鲁泼”“腊鲁”“咪俚”“罗武”“拉乌”“密叉”“蒙化”“香堂”等支系。

彝族先民传统上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及其祭祀活动是彝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水有水神。由于文化信仰的原因,在彝族居住地内,保存了大量的“神树林”。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中的万物有灵思想、动植物和森林崇拜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朴实的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或社群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从彝族先民的原始生态观中衍生出多种有本民族特色和利于生态保护的多种祭祀形式,其中“男人狂欢节”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管理保护相适应的典型例证节日之一。

每年的三月下旬,在神秘而古老的新平县新化乡古州野林中,都会迎来一个令所有男人们热血沸腾的特殊日子――“男人节”(图1)。传说很久以前,新化四周古木参天,四季清泉淙淙,鸟语花香,这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有一天,天上的火魔从新化的上空路过,发现新化四周古林葱郁,景色迷人,于是起了嫉妒之心,便把野火种抛向茂林山,茂林山顿时像发疯似的燃烧起来。无情的野火在茂林山烧了九天九夜,火苗烧得九十九丈高。眼看茂林山很快就要被魔火烧光了。村里的寨主杀了九十九头牛羊祭献,魔火还是昼夜不停地吞噬着美丽的山林。寨主快急坏了,于是向远近的寨子发出告示,只要谁能制服火魔,熄灭魔火,就把自己18岁的心肝女儿嫁给谁。告示贴了九天九夜,可是还没有一个人敢来应征。

新化下寨住着一个名叫普大的小伙子,他从小失去了父母,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一直以打铁糊口为生。20岁的普大,便长成了一个粗壮英俊的小伙子。他住的小屋前摆着一对大石锁,石锁有九十九斤重,每天一早起来,他都要用手臂举起石锁九十九次,时间一长,他的两只胳膊就像牛腿一样粗壮。普大和乡亲们一样着急,魔火一天天烧近了寨子的古林。普大深知,古林一旦被魔火吞噬,林里的清泉将干枯,山花将不再开放,小鸟将不再歌唱,村民们将无法生活。他整整用了九天九夜的工夫,亲手打造了一把大刀,大刀整整重九十九斤。普大扛着九十九斤重的大刀来到寨主家应征。他要用自己亲手打造的大刀去与火魔拼搏,他要保护世世代代养育滋润新化乡亲们的古林,寨主为普大召集了九十九位身体强壮的男村民,并亲口告诉普大,如果他真的能把魔火熄灭,就把女儿嫁给他。

普大带领着九十九名男子汉,来到了将被烧光的茂林山脚,用刀和斧子在林中劈出一条九丈九尺宽的大道,他安排九十九名男子死守不放,自己却手持九十九斤重的大刀窜到古林中,寻找到正在林中偷乐的火魔。火魔见来者不善,急忙从口中喷出野火,普大见事不妙,急忙用刀把野火挡住,九十九斤重的大刀顿时变得通红,火魔见普大手持通红的大刀而面不改色,心里却慌乱起来,并想转身就逃。普大见火魔想逃,举起大刀穷追不舍。普大与火魔在古林中进行了九十九个回合搏斗,最后火魔战败而逃之夭夭。

火魔被赶走了,烧到茂林山脚的魔火被熄灭了,新化村边的古林保护住了。普大带着九十九名男子走出古林丛中,他们被魔火熏得一个个黑不溜秋的。远近乡里的妇女和姑娘得知魔火被扑灭的消息,纷纷赶到村后的古林边,敲起花鼓跳起欢乐的舞蹈,她们以最美的舞姿来迎接英雄们的归来。

寨主为了感谢灭火英雄,杀了九十九头牛羊来庆祝英雄们的凯旋归来,并把插满马樱花的漂亮女儿当着乡亲们的面许配给了灭火英雄普大。

按照习俗,举办“男人狂欢节”这一天,男女青年要互摸花脸,哪位小伙子的脸被摸得最黑,他就是姑娘们心中的英雄(图2)。哪位姑娘的脸被摸得最黑,她就是小伙子心目中最美的恋人。在林中开阔的场地上,在浑厚深沉的花鼓锣声中,小姑娘、小伙子以及有些年纪的男男女女,都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开始了“男人节”大联欢(图3)。来自彝族各个支系的民间艺人穿着多姿多彩的服饰,激情表演着《古林之约》《狂欢之夜》《花腰乐》(图4)、《拍手舞》(图5)、《烟盒舞》(图6)、《跳三弦》等独具特色的彝族歌舞。有的英姿飒爽,有的柔情万千,有的激情四射,让人耳目一新。在空地,还摆设祭台,载歌载舞,向男人们敬烟敬酒。在狂欢节中还能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摔跤、登山、提石锁、爬杆、掰手腕、拔河、打陀螺、背新娘、彝歌对唱、三弦对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节日隆重非凡,活动精彩纷呈。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古州野林的无究魅力,而且能够体验到神秘的狂欢。相信所有参加的男人在“男人节”中都能够体验到做男子汉的光彩。

“男人狂欢节”是彝族文化根植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对生态环境的相适应性的精神上的寄托。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态知识中积淀了深厚的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值得在当今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借鉴。

传承和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首要任务。因为文化遗产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多重属性。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所反映的礼制、等级、身份等内容,具有普遍性、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传播性的文化特性。以新化“男人节”为代表的现代节日风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也具有灿烂辉煌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保护工作做好了,会使我们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留乡间的纯朴民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造创新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时尚健康源自清新 下一篇:约定在梅花盛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