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本科评估背后的新制度经济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23 02:11:38

关于高校本科评估背后的新制度经济学问题分析

论文关键词:本科评估;高校管理;新制度经济学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于是国家教育部采用每5年定期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办法,以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该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高校目前管理中的低效率问题,认为在明晰高校产权关系,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条件下,去解决高校管理的低效率问题,可能会更有效一些。

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截至2006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2300多万人,各高校在扩招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于是2004年10月,教育部建立了每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旨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然而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们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把高校看作可替代个人自学,进行高等教育传播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问题,说明高校的生产效率出现了问题。而高校生产效率低下,很大程度是由于目前的高校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了交易费用过高,不适应高校扩招对高校“生产”的要求而造成的。

1.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启发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20世纪30年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利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他认为,企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把交易费用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给人们看待现实经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把高校看作替代个人自学高等教育知识的企业来看,高校目前的低效率问题是不是可以从高校的交易费用偏高来找到解释呢。

2.高校的交易费用问题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指“度量、界定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华裔学者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也就是说,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肯尼思·阿罗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高校交易费用是指高校交易内外部各种交易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支出。包括高校各内部组织和高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摩擦费用,获取信息的费用及高校组织管理的费用。高校办学费用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通过研究高校交易费用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其办学效率的高低。

花长友[1]在他文章中指出,高校的办学效率比较低,原因在于在旧的计划体制下,高校的产权制度决定了他的经费开支很高,其中对个人努力程度难以测度形成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个人道德风险是原因之一;公有产权下高校的委托层级太多,造成对高校用人效率的不高是原因之二;第三是国家对高校的外部经济效益测度难以进行是原因之三。潘燕[2]在她的文章中谈到:高校交易成本普遍偏高。高校内部交易成本偏高表现在其管理费用太高,信息流通成本高,制度的实施、执行成本高,以及用于解决和协调人员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等的费用高。高校外部交易成本偏高则集中表现为用于处理好与外界各种组织、部门关系的业务、招待费用高。

3.高校交易费用偏高的原因分析

3.1高校产权制度不明晰

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存在国有资产产权意识不强、产权不清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在1949—1979年间单一地靠政府拨款;1980—1998年采取的是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筹资和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自筹为辅;1999年后由于扩招使社会筹资和高校自筹资金超过政府财政拨款。非国有资产进人高校后,使我国公立高校产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国有资产由于没有人格化的自然所有者,即产权所有者缺失,各级政府只是它的直接者,其产权功能大大弱化。主要表现为: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使用效率不高,外部性内在化能力大大降低,如保值、增值困难等。在这种产权制度下,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有点像公司中的董事会,大学校长类似于企业经理人。大学校长在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方面极为不对等,也就是责任大于权利,致使大学校长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不敢大胆创新,唯恐责任重大。

3.2高校交易费用较大

高校交易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薪酬和管理费用。其中教师的薪酬在扩招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的规模效应而出现相对降低的情况,但管理费用可能反而会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扩招后高校的管理层级仍然众多,学校与这些管理部门的往来费用较高,比如说:本科评估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学校的交易费用,虽然本科评估本身的目的是好的。很多校长都深深感到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而是将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应付各种繁琐的事务上,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此外,高校扩招后纷纷兴建新校区,以容纳新增生源,基建投入带来的金融费用和交通费用也使高校的管理费用大大增加。

3.3高校管理制度存在着制度惯性

我国的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内容,管理观念陈旧,即便是在采用了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下,却仍然逃脱不了“靠人治”的内核。在高校产权不明晰的条件下,这种旧的制度仍然会有它存在的惯性。这必然对新制度的构建、产生和发挥形成比较顽固的影响。

4.高校提高办学效率的对策

4.1明晰我国公立高校产权,改革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高校的公立性,决定了他的产权为全民所有,政府只是全民所有者的一级,政府通过任命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方式进行二次委托和,这中间的委托层次其实要比我们想象的还多,于是委托人对人的监督就因为监督链条太长而无法实施。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在高校中实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造,尤其是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学校的投资,形成股东会、校董会、学校管理层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校才有良好的运转基础,高校的法人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4.2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高校产权明晰有效的基础上,应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人事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要克服只能进、不能出的用人原则,同时应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财务制度,财务制度要实行对重大财务支出的监督和评估论证机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要形成教与学的相互评价和学校的抽查监督机制;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要形成科学的量化和质量评价机制,杜绝以次充好,低水平重复;招生就业制度,招生应形成与就业形势相联系的机制等等。总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我们应从交易费用降低的角度来建立和衡量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

结束语

高校本科水平评估主要评价的是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我国公立高校产权边界模糊和委托层级较多的前提下去对这种产权制度下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只能说解决了显性制度的不完善、不周密问题,而隐性制度的低效率还会继续发挥作用,而在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均衡的条件下,高校的交易费用必然是相对较低的,与之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制度也会趋于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花长友.《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探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6月

[2]潘燕.《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6月

上一篇:浅析基于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创... 下一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