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

时间:2022-08-22 10:09:22

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

【摘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在三个层面复合,即基础、能力和专业三个方面复合。独立学院应该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四个领域构建培养体系。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7)08—0024—04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众化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类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的分类和定位日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独立学院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定位是其发展中的战略问题,特别独立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已经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文就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学者杨志坚认为,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政府政策导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趋势,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1]。

(一)复合性的内涵

“复合”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说,复合是一种变化。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具有不同意义的新的复合体。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把复合性概念与人才概念结合起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等学校的改革中,提出了复合性人才或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复合性人才,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复合。

1、知识层面。复合性是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基本知识的复合,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的复合,理论知识的复合。知识层面的复合是复合性人才的基础条件,不是复合性人才的根本目标。知识的复合是要促进能力的复合和素质的复合,形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体系,才能成为复合性人才的终极目标。

2、能力层面。复合性是指在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这是知识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性质、体系间的互补、交叉和融合,会产生新的能力,使一些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形成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

3、素质层面。复合性是指在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素质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这是知识内化的结果。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每一种个别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形成最能体现人才基本质量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在大学的培养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这些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社会适应性、理解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增强。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使用,如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是指将有关原理性知识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将“应用型”与“人才”结合起来就成了“应用型人才”。它是与“专门人才”、“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不同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从知识结构来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相对应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从其工作职能来看,应用型人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术型人才发现的科学原理以服务于社会实践。

(三)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复合应用型人才就是了解一般的人类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主要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人才。[3]这种人才是沟通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桥梁,是连接科技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主要有三个特征:

1、知识面广,结构合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的复合,既具有一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又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因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

2、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人才由于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因而能力与素质结构也比较合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能在本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内多方位地开展工作,有较强的适应、理解、探索和创新精神。

3、上手快,后劲足。不仅有专业技能,上手快,而且由于知识面广,结构合理,能力强,素质高,因而后劲也较足,弥补了过去一些应用型人才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缺陷。

二、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复合是人才的基础,应用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培养规格上,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在复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知识的复合。独立学院是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本科规格,使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后续学习能力。因此,要注意人才基础知识的宽厚度,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把握好两者的度。这个度就是使学生对人类发展的一般科学原理的了解和知晓。

二是能力的复合。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公共能力和专业能力,公共能力主要包括语言交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笔者认为,重点是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复合,这是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归宿。

三是专业的复合。从独立学院的专业发展来看,其趋势逐步向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复合专业方向发展。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商务旅游、英韩双语、计算机+英语等等,这也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定位上,体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其落脚点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技术应用性能力的复合。

从上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的目标来看,复合只是人才的基础,而其复合的目的是形成人才的应用能力。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能力: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围绕应用为核心掌握丰富的知识面,会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能将各种知识整合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来全面解决问题。

第二,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转化能力。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只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要解决问题还必须具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该过程又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第三,以协作为方式的团队工作能力。团队工作关系的建立能够满足当今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快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个人能力的开发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更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社会必将是不断的整合。所以,以协作为方式的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四,以沟通为目标的国际交往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保证思想和信息如实交换。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离不开多方融合或是多方参与。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开展科技合作,必然要求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不仅仅指外语的水平,还包括对各国政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了解,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仅仅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是不够的。独立学院必须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素质,为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发展创业能力,推动更多的学生为创业而学习,而不是消极就业的观念。

三、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能力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理论教学体系

首先,在课程结构上形成“平台+模块”的课程框架。在平台建设上,建立三大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理论平台、应用能力平台。每个平台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平台包括公共必修模块课程和院级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专业理论平台包括必修模块(科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限制性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任选模块(自由选修课程);应用能力平台包括职业技术模块、活动课程模块。通过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突出内容的整合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就框架,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对各类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

第三,在课程选择上注意根据若干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把职业资格认定类课程整合进课程体系中。让学生能以行业需求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同时,为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做好准入的资格准备,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建立相对独立而又与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合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循序渐进、分类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树立全程实践观念,确立最低实践学时学分要求。打破传统大学人才培养中把实践仅仅视为最后一环,安排在毕业前夕,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方式。把实践教学纳入全程教学计划,从学生进校开始全程安排,有机融合进每一个阶段的学程之中。同时,纳入学时和学分的总要求中,规定实践教学的最低学时和学分标准,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全程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一,不低于总学分的25%,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刚性要求。

其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实施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形式。按照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认为,其实践教学应建立四个必须的教学环节,规范各环节的要求,分步骤实施。一是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时间为一周左右,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初步环境和行业状况,建立相应的专业观念,明确学习目标。二是课程设计或课程综合实践环节。根据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按照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思路,把各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编排成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项目,合理安排在各个学期的课程体系之中,在整体课程安排中,每学期留出两周时间用于课程设计或课程综合实践,其目的是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实验教学。围绕社会对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内容,建立实现技能综合训练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的验证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技能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是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体现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其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必须体现理论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从论文或设计的选题、完成过程、主体内容和结果都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通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五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形成综合应用能力的核心环节,必须保证其实习时间和实习场景的真实性,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在三个月到半年,个别技术性特别强的专业可以安排一年时间,实现方式是在行业情景中的顶岗实习,通过“真刀真枪”的工作锻炼,完成学生公共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社会性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素质拓展体系

复合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精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因此,必须把建立综合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建立复合应用型人才养成的综合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立明确的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素质拓展的内涵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4]通过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和形式。独立学院应通过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这里提出五种途径供借鉴和参考:一是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综合竞赛(如网页设计、数学建模、多媒体制作、英语演讲、导游技能、创业计划等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技术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三是开展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和专项培训,使学生通过培训和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使专业应用能力转化为技术资格和技术成果;四是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积极性;五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第三,建立素质拓展训练成果的认证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建设:一是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二是把素质拓展学分以评奖评优、深造和就业结合起来,学生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和就业的资格;三是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素质拓展内容,经管理机构审核批准,确定项目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是,取得相应学分。

(四)公共保障体系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上述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建设外,还需要提供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即公共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家系统、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管理制度等的建设。[5]

1、专家系统建设。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原因是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与人才培养过程封闭性等。独立学院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树立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思想,充分吸纳社会信息和资源为学院人才培养服务。通过建立校外专家委员会是实现学院与社会结合的有效途径,用专家系统的方式把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政府官员聚集起来,共同讨论、研究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保证复合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保证。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6]一方面,根据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4、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以学分制为手段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考虑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弹性,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建立鼓励学生锻炼应用能力、发挥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制度环境,引导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践平台,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训练提供物质条件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7—179.

[2]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9.

[4]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5]赵月望.普通本科、应用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6).

[6]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8.

上一篇:浅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研究 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