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的辛酸“骑楼梦”

时间:2022-09-23 02:10:36

一炮而红的骑楼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两年前在GOELIA 225会所的 “骑楼展”因人满为患,不得不控制人流分批入场的场景,是骑楼模型的主创团队都意料之外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关注除了是对团队的莫大鼓励,还让大家更深切体会到骑楼不仅是广州的文化标签之一,还承载了很多广州人的回忆和乡愁。

从当初主创团队成员阿翔的一个关于做广州骑楼模型的念头开始,一路走来,谁也没预计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段路。阿翔和他的死党阿历,一边兼顾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穿梭于大街小巷去采风、做资料研究,有时还会假扮记者跟骑楼街里的街坊进行“采访”,街坊们对骑楼的喜爱、惋惜、留恋等复杂情感渐渐让阿翔和阿历觉得,骑楼模型必须要尽最大努力完成。

即使是因为购买制作材料、到工厂打板而出现资金紧张,还不起房贷,甚至银行卡里剩下两位数,这些情况阿翔和阿历也是咬着牙关熬过去。前后至少十万元的投入、全部精力的付出,少点坚持和信念也未必能走下去。

到了制作的冲刺阶段,模型协会的元老阿华加入到了模型创作的核心阵营,阿翔和阿历也辞掉了工作,整天关在阿华的那个没空调、通风不好又蚊子多的仓库里潜心做模型。偶尔有一些伪文青,在网上看到他们做骑楼模型的帖子,以为他们在高大上的工作室做着十分文艺的事,要求上门探访,这常常让阿翔他们哭笑不得。

就在这样长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耗时两年半的骑楼展在各界的协助下,逐渐成型,除了3位主创人员之外,还有另外9位模型师也参与了超现实3D骑楼的创作。为了让模型展形式更多样化,他们又找到了4位本土知名插画师,画一些跟骑楼有关的插画,插画师们听了他们的骑楼项目设想,都不计酬劳地配合,让最后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展览更丰满。

“骑楼梦”后遗症

两年多来,阿翔他们带着自己100多件骑楼模型参加了各种公益、展览活动推广广府文化,勾起了无数人对老广州的回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街坊的支持,让大部分人误以为他们名成利就并得到很多商业支援。而现状则是模型展的成功,并没有让他们量产的骑楼模型获得市场的认可,销售一直不理想,阿翔笑着说:“广州人都务实嘛,看看就算,真正买回去收藏的还是少数。”

阿华认为,骑楼展的轰动、业内和朋友的认同,其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多实质的收益,“水深火热”依然是他们的生活主旋律。

一开始大家并没想过拿骑楼模型来赚钱,但各种模具制作、模型上色、组装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去支撑,哪怕是跟商家合作,对方也未必完全理解这项手工艺的价值所在,往往把这些需要经验、时间和耐性才能完成的作品,简单以尺寸或件数去衡量,制作的深度和难度,常常被忽略掉。

因此,对于“骑楼梦”的前路,他们无奈地表示,变数还是很大。

摸爬滚打,多线发展

现在阿翔和阿华、阿华师弟怪兽组建了名为“heart工厂”的工作室,新工作室比旧的面积大一半,除了大型的工作台和必要的存放各种模型的木架子外,基本没有任何布置,这与文艺青年臆想中的工作室出入实在太大。

他们三人相识十多年,各自都有差不多15年的模型制作经验,现在“heart工厂”的最新出品是变形金刚模型的加工改造,为它们添加不同的场景,设定一定的内容,让人看上去更有整体感和画面感。这个系列的作品也正在广州正佳广场里进行展览。

现阶段,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商业合作上,摸索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希望能“尽快摆脱贫困”。笔者听着他们的讲述,有种似曾相识感,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包括本土涂鸦达人、hip-hop音乐创作人在内的很多独立创作人身上,为了熬下去,不得不接很多商业合作,而弱化自己的纯创作部分。如果说“他们熬下去是完全靠信念”,这都是美好的谎言而已。

模型制作,易学难精

读完之前的模型制作“辛酸史”,估计已把不少想入门的朋友的热情给浇熄了。问阿翔,要怎么入行?他笑笑说:“根本就没有这一行啊!自己喜欢就玩玩好了。”

旁边的阿历和怪兽补充道:“做模型也讲求天分的。”一阵怪笑后,他们接着说:“有个段子说‘成功靠1%的天分和99%的努力’,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就是要先努力了99%才检验出你有没有那1%的天分!”

他们的建议听上去很悬,其实核心还是要多动手、多与其他玩家交流、多逛模型店,这样除了能让其他玩家指出自己的不足外,还能交换国内外模型界的最新动态。

此外,阿翔还给出了一个终极建议:创业要趁年轻,像他们现在年纪稍大了,有家庭压力,做很多事情都有顾虑,也常常让家人操心。问到有没有后悔当时把所有积蓄都投进来做模型,阿翔说,他只是后悔没有在自己更年轻的时候去做这件事。

上一篇:青年驿站里的“毕剩客” 下一篇:现代植物园的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