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2022-09-23 02:07:32

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78-01

摘要: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于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这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基础上,着重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以及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及其这样做的原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学习动机主要是一种认知反应,要求学生领会活动意义,理解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活动技能。动机理论揭示价值是动机的基本要素,期望是动机的第二要素。一个完整的动机计划可以兼顾学生的动机期望层面与价值层面。现结合学习动机的理论,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进行实践初探。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学物理学科价值激发学习动机实践初探

费瑟提出的“价值——期望理论”假定,人们愿意在某项任务上付出的努力取决于:(1)他们期望成功完成这项任务之后能够获得多少价值的回报,以及(2)如果他们付诸行动,他们预计能够成功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度。认为动机是价值和期望的“乘积”而不是“总和”。如果没有活动目标的价值,即使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也不会产生动机。因此,深入研究和开发中学物理学科的丰富育人价值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认识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师示范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思考方式有重要影响,可影响学生对中学物理学科的兴趣,以及学习物理学科的能力。在与学生交往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自终地作出榜样,表现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对与初中物理知识相关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重大事件﹙如:神舟飞船、奥运火炬、嫦娥一号、鸟巢、水立方、纹川大地震等﹚的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示范,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把物理学习看作一种有意义的、实现自我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抽象的物理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生活形态和实践意义,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仅存在于书本之中。

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使学生体验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

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因应试教育需要而产生的强大压力所造成的价值导向,使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无形中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知识的原创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联系,使学生不知道知识与人的创造的关系及其创造的过程,无法使知识在激发、促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提升相关的意识、能力上发挥作用。实际上,这种价值是知识本身内含的,然而教学、教材在呈现时却被忽视甚至丢弃了,使它失去了活泼的原生态。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物理学史呈现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中学课本的物理内容与物理学史的联系相当密切,只要我们能积极地进行探索,充分运用物理学史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还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中,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充分运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实践初探

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些学生对某些功课有兴趣就有好的学业成绩,而对另一些不感兴趣的功课学习成绩则不理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高强度性,所以实验所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最直接的兴趣。如果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做好引导,使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参与实验活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很有兴趣,甚至于激动,但经历实验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成果。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师多动心思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尽量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和过程形象鲜明,本质突出,以便于学生分析和概括。例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但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小实验,如覆杯实验、塑料袋抽气实验等,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2.教师用心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排除前概念干扰丰富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包括实验、模型、图示、实物等),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包括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对物理概念、规律 、定律或原理的理解深刻,对新知识的感受自然、易懂。

3.教师多动心思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求知心理达到平衡时,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打破学生的心里平衡,从而激发思维,其过程是:创设不协调情景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第二次平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地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使他们的思维远离平衡状态,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习新课题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运用实验手段,将新旧知识的矛盾,尖锐地摆在学生面前,使得他们的思维处在激烈的不平衡状态之中,从而带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表标准(实验稿)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郭长江. 新课程物理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消防责任事故案件特点与侦查对策探究分析 下一篇: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