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23 01:23:06

蓖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摘要 蓖麻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蓖麻生产可获得良好收益,但蓖麻容易遭受各种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该文介绍蓖麻主要病害的病原与危害症状、侵染与发病条件,并提出具体防治技术,以指导蓖麻生产。

关键词 蓖麻;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23-02

蓖麻(Ricinus communus L.)属大戟科一年或多年生双子叶植物,其种子中含有用途广泛的蓖麻油,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但蓖麻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现介绍蓖麻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方法,以为蓖麻生产提供指导。

1 蓖麻枯萎病

1.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蓖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Schl.f.sp.Ricini(Wr.)Gordon][2]。蓖麻枯萎病主要发生在4—5月,苗期到现蕾、开花期均能发生。幼苗受害后,常死亡于子叶还未展开时;2~3片真叶期受害,常有水渍状病斑围绕茎部,幼茎基部呈黑褐色或红褐色,病处腐烂,叶变暗绿色,但不脱落;茎杆受害后,形成条状病斑,着生有粉红色霉状物,凹陷,维管束变褐色,导管中充满病菌,导致水分供应失调,造成萎蔫干枯[3-4]。

1.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枯萎病病菌以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侵染多种林木幼苗或草本花卉,如辣椒、黄瓜。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流水和土壤,一般从植株根部的伤口侵入,4月(蓖麻二叶一心期)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现蕾期)病株逐渐增多,后病情快速发展(开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灌浆期)达到发病高峰,8月后(成熟期)发展缓慢[5]。

1.3 防治方法

蓖麻枯萎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拔除病株烧毁;二是选择优良抗病品种;三是实行轮作,轮作年限4年以上防治效果明显;四是选用无病种子,制种田必须拔除病株,同时无病区要严禁从病区引种和调种;五是秋耕深翻,深埋残叶碎屑,破坏病原菌的生活环境;六是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 kg/hm2混入细干土,均匀施于穴内;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株灌药液0.3~0.5 kg,每7 d灌1次,连续防治3次[4]。

2 蓖麻疫病(Phytophoya arasitica Dast)

2.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疫病的病原为疫霉菌(Phytophthora),其包括3个生理小种:寄生疫霉(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霉(P.ricini Saw.)、台湾疫霉(P.formosana Saw.)[6]。蓖麻的叶片及茎部容易受疫病危害,苗期受害后,子叶上现圆形暗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展至叶柄、茎部乃至整株,病斑有淡褐色同心轮纹,病健交界处灰绿色;成株期受害,初在叶片边缘现灰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扩展,病斑逐渐扩大,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着生白色霜状霉,当田间湿度较小时,病部呈黄褐色轮纹状或青白色,茎、叶柄、果柄、幼果被害后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渐渐呈褐色,后变黑褐色水浸状,潮湿时病健交界处亦生白色霉状物,最后叶柄、果柄软化,渐明显缢缩,病部以上萎蔫下垂,蒴果不能成熟,幼果腐烂脱落[7]。

2.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疫病病原以卵孢子、菌丝体、厚垣孢子在病残株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遇水产生游动孢子。一般6—7月孢子囊萌发侵染蓖麻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向四周扩散传播,并重复侵染。温度10~25 ℃,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最容易流行。在植株易感阶段,中国大部分蓖麻种植地区的温湿度,都适合蓖麻疫病的发生,蓖麻疫病的危害盛期一般在7—8月。蓖麻疫病的发病条件为地势低洼、田间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排水不良、植株生长势弱,空气干燥时停止繁殖,生活力较弱[8]。

2.3 防治方法

蓖麻疫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病叶、病穗、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合理轮作,一般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来源;四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条件,可适当稀植;五是进行深耕,将带菌的表土层深翻到15 cm以下;六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70%代森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乙磷铝(疫霉净)200倍液、72.2%普力克800~1 000倍液,每隔10 d喷药1次,共喷3次[7-8]。

3 灰霉病

3.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灰霉病病原为Botryotinia ricini(Godfrey)Whetzel,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蓖麻灰霉病主要危害幼花、幼果、嫩茎、叶、果梗等。叶片感病,初现的水渍状病斑沿叶脉扩展,引起早期落叶;茎杆感病,叶痕处初现的病斑逐渐扩大,病部光泽消失、干枯并出现黑色菌核,常引起上部组织枯萎。花果感病,常由病茎蔓殃及,致使花、蕾、蒴果变褐脱落,种子不成熟以致种子霉烂。遇雨水多湿度大时,各部位的病斑均易长出一层鼠灰色霉状物及黑色菌核[9]。

3.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山东地区7月末、8月中下旬、9月后的田间发生情况分别为田间零星发生、发病高峰、发病缓慢或停止发展。7—8月间蓖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叶片多,叶面系数大;各级分枝都基本形成,田间通风较差,造成极利于发病的小气候环境。此时蓖麻主穗处于灌浆成熟期,一级穗处于灌浆期,二级穗处于开花坐果期,果实幼嫩,是易感病时期[9-10]。

3.3 防治方法

蓖麻灰霉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实行合理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来源;二是深耕,将带菌表土深翻到15 cm以下,促使其死亡;三是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实行合理稀植;四是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病叶、病穗、病枝,集中烧毁;五是排涝降湿;六是进行化学防治,在病害始发期使用50%速克灵1 000倍液、50%扑海因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农利灵800倍液、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45%灰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9-10]。

4 蓖麻黑斑病(叶枯病)

4.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黑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ricini(Yoshii et Takim.)Hausf,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蓖麻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穗。子叶和真叶最初产生不规则的小型灰绿色病斑,病斑逐渐失去水分呈苍白色。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周围褐色,有苍白色晕圈,中央为褐色,上有暗黑色轮纹。病斑上有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占据叶片的大部分,最后枯死。果穗受害后变黑腐烂。

4.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黑斑病病原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侵入寄主,产生分生孢子后通过风雨进行传播。该病在潮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在蓖麻生长后期常扩展迅速。

4.3 防治方法

蓖麻黑斑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育抗病品种;二是采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三是大田种植实行3年以上轮作;四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叶烧掉或深埋,并深翻深耕;五是适期播种,不宜过早,避开发病高峰期。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六是化学防治:必要时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1]。

5 蓖麻锈病

5.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锈病病原为Melampsora ricini(Biv.)Pas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叶片受害后,常有直径0.2~0.4 mm的夏孢子堆形成于叶背,呈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绒毛状;正面则生成褐色的不规则状坏死斑,病害严重时坏死斑连成一片,造成叶片枯死,脱落。

5.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温湿度的影响。发病温度为8~24 ℃,最适温度为14~20 ℃,气温低于8 ℃,或高于24 ℃病害停止发展。气温在14~20 ℃时病害发展很快,夏孢子的发芽率可达30%~40%。病原菌的潜育期为7~8 d。相对湿度在50%~70%时均能发病,但最适宜的发病湿度为55%~65%。

5.3 防治方法

蓖麻锈病的防治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主要有青杆类型的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三是及时对病叶进行摘除,并及时销毁;四是用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喷雾,每隔15 d 喷1次,共喷3次[11]。

6 蓖麻细菌性斑点病

6.1 病原与危害症状

据报道,蓖麻细菌性斑点病病原有2种,分别为蓖麻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 fluorescens(Trevisan)Migula]和蓖麻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ricini.(yoshii and Takimoto)Dye]。引起2种症状:一种病斑圆形,有时呈不规则形、褐色,边缘深褐色,中间浅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病斑大小为1~3 mm。病斑常沿叶脉分布,病斑多时,叶脉变褐,叶片皱缩,近叶缘处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缘枯焦,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叶片枯萎。另一种病斑呈多角形,水浸状,褐色、无明显边缘,病斑大小为2~5 mm,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柄或茎部。叶上病斑密布,造成早期落叶。此病是借病株残体和种子传播,病叶破碎落到土壤里成为病源。

6.2 防治方法

蓖麻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进行3年以上合理轮作;二是对病叶进行摘除,并及时销毁;三是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24页)

200 mg/kg。

7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李亮琴,党新建,等.蓖麻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3):38-39.

[2] 刘伟,冷廷瑞,张云万,等.蓖麻枯萎病研究初探[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1):27-28,46.

[3] 侯大明,卜瑞,杨君,等.吉林省蓖麻枯萎病发生与防治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82-183.

[4] 沙洪林,晋齐鸣,李红,等.蓖麻枯萎病主要发生规律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3,28(5):26-28.

[5] 吴伟,余虹丽.蓖麻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08(5):32.

[6] 赵锦凤,李金霞,马付杰,等.蓖麻疫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3):61.

[7] 刘红光,张宝贤.蓖麻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3):43.

[8] 吴国林,李金琴.蓖麻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0,26(5):23-24.

[9] 张宝贤,孙丽娟,谭德云,等.蓖麻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4):155-157.

[10] 张延礼,黄汉培,郑世春.蓖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云南农业,2002(1):18-19.

[11] 杨玉范,李亚,高洁,等.蓖麻叶斑细菌病病原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2):60-62.

上一篇: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方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