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豫潮三筝派演奏法的差异

时间:2022-09-23 12:49:26

浙豫潮三筝派演奏法的差异

近年来,古筝这种古老乐器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可是他们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其中演奏法问题是最突出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会发现古筝乐曲中的演奏法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古筝作为民族乐器必然扎根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受当地语言、戏曲、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由此而产生了山东、河南、浙江、潮州、客家、陕西、福建、蒙古、朝鲜九大流派。这九大流派风格迥异:山东筝刚健浑厚,河南筝粗犷高亢,浙江筝明快流畅,潮州筝华丽柔美,客家筝古朴典雅,陕西筝委婉抒情,福建筝清奇淡雅,蒙古筝高昂奔放,朝鲜筝风格独特。风格的不同决定了指法的不同。在此我们就以浙江派、河南派、潮州派三种有代表性的流派来研究它们在指法方面的差异。

浙江派古筝演奏法清秀淡雅,它发音干净、清脆,没有任何的杂音,听起来尤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通常在初学琴时,教师往往要求-T-要半握拳状,手指离弦,小关节伸直,指尖用力弹弦,力朝手心,触弦要快,利用指尖触弦的瞬间爆发力把弦弹响,不要用手臂或手腕的力量拨弦,否则容易造成手臂肌肉紧张、发音沉闷。在摇指方面,浙江派是右手半握拳,食指顶在大指指甲的根部(或大指顶在食指指甲的根部),以手腕为轴心,大指指尖用力,在弦上作快速往返摆动。有扎桩摇和悬手摇两种。扎桩摇是把小指支撑在前岳山外侧,以稳固手型。而悬手摇则没有任何支撑, 手掌悬在琴弦上。二者都是以腕为轴,指尖触弦频率快,一拍分解为八个三十二分音符,演奏为连绵不绝,跌宕起伏,并随着乐曲情感的变化而增减指尖的力度,更强化了乐曲的表现力。而在此基础上的扫摇,是更加快速的摇指。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第一个音符是右手中指连勾二、三个音符,形成五声音阶的短促上行琶音效果, 后三个音符以短摇来演奏,强调手臂和手腕力量的协调运用,扫弦和摇指之间衔接要紧密、流畅,不能停顿,从而产生激昂有力的音响效果。如《弦索十三套》中的《将军令》里就有大段的扫摇,表达了铿锵有力的旋律音调,更加强化了乐曲的感染力。浙江派的短摇,手腕依然是关键,手腕要控制好,发音短促,音色明亮,节奏感强,出音非常干净、利落。浙江派的食指点奏(即双手轮抹),则把食指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其运用手腕和食指指尖触弦的瞬间爆发力促成双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可同度音,也可跨八度音甚至十五度音,表现了热烈激昂、气势磅礴的气氛。如浙江名曲《将军令》。在左手常用的揉、颤、按、滑方面,浙江派也与河南派有明显不同。浙江派多采用快速的上、下滑音及由此衍生的点弦音,表现活泼轻快的旋律。如《四合如意》中的点弦音构成的轻快节奏素描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而颤音以细颤为主,手腕放松,指尖用力,在弦上作快速上下颤动,振幅不超过小二度。

河南派的演奏法大多是无名指扎桩,大、中指弹弦后自然扶到下一根弦上,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弹法”。运用手指及手掌的力量向面板方向用力,使琴弦产生上下振动,而且运用手指的大关节用力,发音就比较厚实、有力。不过,在较快的乐曲中也有用到小关节用力和“提弹法”。因为“夹弹法”的局限性在于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弹快,否则容易出现指甲碰弦产生杂音。河南派的摇指则是大指大关节连续快速托劈产生摇指效果, 其节奏型为X―XX―X或X―X―XX X―XX―X,颗粒感强,而音的时值都不长,奏出明快清脆的音响效果,但又区别于浙江派的短摇。在中指和食指方面, 由于河南派粗犷豪放的风格气质,所以运用大、中指配合的比较多。而浙江派秀丽的风格决定了大、食指运用的较多。如浙江筝曲《云庆》中的快板丝丝,河南派弹成勾、托、劈、托,即运用手指顺序为中指、大指、大指、大指。而浙江派则弹成勾、托、抹、托,其指法为中指、大指、食指、大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快四点技巧,速度加快,指尖触弦更快,旋律流畅秀丽,节奏明快活泼。河南派的滑音不是简单的按滑,而是按中带滑,滑中带按。如河南名曲《河南八板》中的4#4,先由5下滑到4,再由4按至#4,最后再上滑至5。要求左手反应要快,音要按准,在一拍内完成。颤音以大颤为主, 振幅较大,跌宕起伏,如《陈杏元和蕃》,表现了女主人公被迫和蕃的悲愤而哀怨的情绪。

潮州筝派,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但在音乐的风格、音阶、调式、旋律、音律等方面又有着与中原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古代秦文化的种种特征。筝在潮州称“情(秦)筝”,情的读音与陕西西府(西安以西)方言“秦(qing)”字相同,筝在潮州多用在称做“细乐”的音乐之中,西安鼓乐亦有“细乐”之称。潮州筝的一大风格特色就是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好几个调式。这些风格特点表现在潮州筝之中,其实就是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一般地讲,在潮州筝中,“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州筝音程的跳跃也就比较文静委婉,按滑的起伏变化也细腻微妙,主要起润饰作用,从而独具一格。在左手的按音之中,常用“八度同按”的演奏法。与其他派别不同,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指法,俗称双按,通常的“双按”多为三类。除了双按之外,一般来说,潮州筝左手的按滑颤主要用来修饰右手大指所弹的音,潮州筝中把这称作“弹按尾随”。潮州筝中,右手多用大、食两指交弹音弦和加花的奏法,少用“劈、托、摇、轮”等指法,所以由于右手弹弦后,左手多数是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加上加花的频繁使用,形成潮州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格特点。潮州筝的另一风格特点就是潮州筝曲没有合奏独奏之分,任何曲子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演奏,也可以分出来单弹,单弹时进行加花处理,有板前加花和板后加花两种。潮州的古筝,与别地不同,头大而琴短,琴身逐渐向尾部收尖。造型有着明显模仿古筝的痕迹,和崇尚儒雅的遗风。潮州平原四季如春,抒情的音乐情调与人们的生活节奏十分协调它既有江南丝竹的秀丽, 又有海边特有的轻柔。细腻是潮州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有特征,潮州的木雕就以细腻的刀路著称,潮州的刺绣也以精工驰名。潮州筝派的细腻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性格在音乐中的反映。

上述是传统筝派的演奏特点,作品也是自古传下的筝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地域性不再明显,各个流派之间不断交流、融合。现代涌现出的一批优秀的古筝创作乐曲则吸收融合了各种流派的指法和技巧,来表达不同的风格和情绪。如《战台风》里有大段的食指点奏和扫摇,并且还有扣摇。这都是借鉴了浙江派的摇指技巧, 通过摇指过程中指尖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了台风呼啸而来的声音以及人们对抗台风的激烈而紧张的气氛。而《秦桑曲》中的高潮部分则借鉴了河南派的大指大关节连续的托劈, 运用大关节和手腕的力量,起到心潮澎湃、悲愤难平的效果。总之,无论浙江派、河南派或是潮州派,只要谙熟它们的演奏方法,吸收其技巧的精髓,并且不断发展、创新,就一定能演奏出优秀的古筝乐曲。

上一篇:音乐剧演唱方法刍议 下一篇:论花鼓戏《喜脉案》音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