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复原的因和果

时间:2022-09-23 12:09:36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至当年8月,日本企业有80%以上已经恢复了震前生产能力。日企复原靠的是什么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丁敏认为,这除了人们熟知的日本企业的三大法宝之外,坚持创新和适度开放尤为重要。

“日本企业在战后几十年中已经遇到过很多次危机了,每一次都能走出危机的阴影,靠的是三种能力――一是团队力,日本企业都具有很强的协同作战能力;二是现场力,指的是应对现场危机、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三是忍耐力,能在危机当中忍耐困苦。经团联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是地震危机或者经济波动危机,日本的企业和国民都能靠这三种核心能力最终走出阴影,得到复活。这也是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2011年9月,日本经团联(相当于中国的企业联合会)的《经团联成长报告2011》里面对企业复原力的概括。

经团联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是地震危机或者经济波动危机,日本的企业和国民都能靠这三种核心能力最终走出阴影,得到复活。这也是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丰田汽车、松下电器,还有国内最近报道比较多的稻盛和夫的京瓷,这些企业一路奋斗过来的历史,基本都能表现出这种团队力、现场力和忍耐力。战后的石油危机、日元升值以及经济全球化,都曾给日本企业带来过严重的经营难题,这些企业没有倒下,都能平安度过,最主要靠的就是这三个法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丁敏认为,除了人们熟知的日本企业的三大法宝之外,坚持创新和适度开放对日本企业的复原同样重要。

复原的支撑点在于创新

日本“3・11”地震影响了全世界的产业链,为什么?全世界的机器生产、汽车产品,还有一些高端电子产品里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都依赖于日本。为什么日本能在世界高端产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日本企业一直注重技术的创新和保持优秀的产品质量,所以才能顺利走过那么多次危机而不倒。如果只是随便转移个地方,继续生产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肯定是活不长久的,所以企业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产品立住脚。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跟它们的差距比较大。

技术立国的理念,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试想,如果开展贸易。技术含量很低并且不更新,产品品种一成不变,即便没有日元升值和贸易限制,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卖不出去。战后,很多日本产品的质量最初是不如欧美的,有竞争力的只是像现在的中国一样,集中在被服箱包类产品。企业不可能永远只靠这些赚钱,欧美市场也会有饱和的时候,于是日本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等级,从生产普通的被服箱包到高档货,后来干脆都转移给其他亚洲国家做,自己开始转向汽车、家电这些更高层次的消费品,提高技术,做创新研发。就拿京瓷来讲,最早只是生产电器网络的电瓷件,不久就不属于高端产品了,如果京瓷还坚持只生产这个,就像温州企业一直生产打火机一样,很快就会倒掉,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京瓷后来转向生产半导体等更高端的科技产品,它的成功靠的一是质量升级,二是技术改进,三是自己独有技术的开发。

但也有一个客观条件要注意,欧美企业现在采用很多日本的高端产品,假如中国企业也研制出同样的产品,能不能顺利打开欧美市场,除了产品自身之外,还有一些国家政治背景的原因。不能否认,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拉了它一把,把它融进了西方市场,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赢得日本的这种优势。当然,如果日本产品本身没有优势,最终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坚持传统的同时适度开放

以稻盛和夫为代表的老一代日本企业经营者,还是比较称赞和怀念日本上世纪50~80年代之间的企业经营方式,即使到现在,稻盛和夫还在坚持日本型经营,目前他所经营的企业,还并没有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坚持日本型经营而出现衰退的迹象,但是也不是说,坚持日本型经营就不思改革。坚持传统的同时,又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被认为是一些日本企业家比较向往的理想改革,而不是彻底改变日本经营的模式。

但是不能否认,有一些日本企业正在向着欧美企业的价值观变化。比如过去,日本企业是不允许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外国企业的,这也是日本企业喜欢抱团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被外国企业买收和吞并,日本企业绝大多数要确保掌握在日本人手里。除了上述三种复原力,日本企业还有一个经营管理和资本方面的特色,就是相互持股。这也是一种团队精神的表现,虽然在国内,这些企业之间有一定竞争关系,但对外是一致的。企业股份可以由各个企业相互持有,但是不卖给外国人。这一点跟欧美上市企业只管盈利而不管股东是谁,有很大不同。

这种相互持股,好的一面是可以发挥团队精神,但也因此得到封闭、保守、缺乏开放的批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些日本企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像奥林巴斯和索尼,它们的企业股份也开始向外国人开放,连最高经营者也开始起用外国人。

对日本经验的辩证思考

丁敏提醒,对日本企业的评价,应该兼听各种声音,而不是单方面采纳它的某种特性,否则可能会对国内企业的未来有误导。应该仔细考量今天和将来的经济形势,再去选择什么道路比较合适,不能盲目照搬。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的成功可以归功于上述这些因素,但是经济全球化以后,以前的优势正在渐渐丧失,日本企业如今都在摸索一些新的发展方式。

尤其是对曾经的“三种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企业内工会),应该客观和辩证地看待,不能过度神化它。事实上随着形势变化,它们的弱点不断暴露出来。比如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导致很多日本企业在国内的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因为工人工资必须越来越高,而且不能随便解雇工人,工人在企业的年头越长,企业成本就越高,如果盈利不能同步增长的话,企业经营就无以为继了,很多日本企业因此转向海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萧条期,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经济拉动政策,却都没能从根本上扭转日本国内的产业空洞化。国内产业空洞化带来的具体恶果是,企业走了,把雇佣机会也带走了,国内雇佣减少了,国民收入就少了,国家税收也减少,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得不到长期雇佣的机会。现在日本的临时雇佣大幅度增加,临时收入明显不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人的收入,导致年轻人收入水平的下降,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三种神器”的功过是非要客观评价,不要盲目去学个可能对今后中国企业发展并不适合的东西。

上一篇:美国特大灾害应急管理的金融措施 下一篇:当“突然”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