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弹性速度的合理平衡

时间:2022-09-23 10:51:38

钢琴演奏中弹性速度的合理平衡

在钢琴演奏中,弹性速度可能较任何项目更有意思。艺术性的演出不会缺乏弹性速度,但过度地运用弹性速度会掩盖演奏者在节奏稳定上的发展。

运用弹性速度最重要的是如何适当地测量它,这会让一个自由的演出和一个规范的演出之间产生极大的不同。虽然在演奏风格上允许高度层次的弹性速度,但不能过早或过晚放置拍子,要创造步调的持续度和音乐的感性,让节奏如同橡皮筋伸缩自如。

弹性速度的目的是在演奏上增加即兴式的自由感受,不能预先计划,而是跟随先天的感觉走。在曲子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再度运用同样形式的弹性速度。连续乐句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演奏,则会制造出可预期的单调感受而违反先前的目的。弹性速度若演变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就成了照本宣科,毫无创造力的演奏。

“Neuhaus”(在意大利文中“rubare”是指“去偷”)一词表示:如果你“偷了时间”,而没有尽快回复速度,你就是“小偷”;如果你一开始加快了速度,后逐渐减缓,还回了速度,则是个“诚实”的人,也就保存了音乐中的平衡与和谐。所以,在富于节奏感的自由演出中,“中间速度”的平衡尤为重要。

怎样找到“中间速度”的合理平衡呢?首先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左手的稳定性。

弹性速度主要影响旋律,而稳定的伴奏并不受影响。这是古典乐派多次讨论的。莫扎特给他父亲的信中写道:“……这些人所无法拿捏的是在慢板中弹奏了弹性速度,左手应继续弹奏确立稳定的速度。在这其中,左手总是跟随。”(Boris Berman《钢琴大师演出备忘录》廖皎含译2003[民92])他父亲在书中写道:“当一个真正的炫技家……是需要被伴奏的,而每一个人一定不可允许自己被延迟或预先弹奏的音蒙骗,他应该要知道如何以熟练及感人的发展来表现害羞或急促,但不论如何一定要以相同的个性弹完整首乐曲,要不然演奏者想要建立的效果会被伴奏所毁坏……一位聪明的伴奏家……遇到一个真正的炫技家时,他绝对不能屈服,要不然他会毁坏他的弹性速度。”(《violinschüle》 Ibid,p43)

肖邦也支持相同的弹法,他的学生Wilhelm von Lenz曾说:“肖邦弹奏法的特色就是他的弹性速度,节奏上的整体性一直是倍受尊敬的。‘左手’我常听他说:‘是一个合唱指挥,绝对不可歪曲或变较弱。它是一个时钟,任何你想做和能做的都应由右手来做’。”(Eigeldinger,Chopin:《Pianist and Teather》,p50)可见,左手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我们演奏中可以参照的一个依据。

接下来我们可以确定大拍子的稳定性。

弹性速度的自然性是根据我们选什么来做震动的单位。在演奏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B-flat Minor Sonata)中的“送葬进行曲”(Funeral March)时,如果以四分音符来感受可能会太机械化,允许一些些的收放自如,就需要加大律动的单位。以半小节为一拍,给演奏者更大的节奏上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不会干扰到拍点上的稳定性。我曾尝试以整个小节为一拍来感受整曲,发现给予自己的空间过大而使曲子过于松懈,丧失了送葬进行曲应有的庄严。因而,半小节式的稳定性则成为这首乐曲对比其它特定乐曲的“乐观性约束力。”事实上,感受大一点拍点的持续步调是用来保障旋律上自如的组合和弹奏上稳定性的方法。

又如巴赫《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中的第二乐章(谱例1):

演奏者在追求其旋律的自如性时,可能会被左手八分音符的持续流动所限制。这时就需要确定大节拍的稳定,根据你所选的速度,感受四分音符或是整个小节,让旋律在其间自由流动。并让伴奏中的三度也自由一些,但不能像旋律那么多。这种弹法允许在大节拍之间偶尔双手弹不在一起。

确立第一拍的稳定性还体现在肖邦《F大调夜曲作品15之1》(Nocturne in F Major,op15,no.1)中(谱例2):

谱例2肖邦:F大调夜曲,作品15之1

肖邦的警告是左手就像个时钟,但在这里似乎无法实行。很明显,旋律比伴奏移动得慢一些,因而左手也必须有些许的变动速度。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确立每小节第一拍的稳定性。

最后,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步调的稳定性需要向表情屈服。

不论是歌唱、说话,还是日常的生活,都能帮助我们找到音乐乐句的自然性和收放自如。音乐就如同说话的语气,有些节拍想要靠近些,而有些却互不相干。以舒伯特早期作品《降E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为例(谱例3):

谱例3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122(D. 568),第二乐章

我用逗号处指示有最简短的延缓,第四小节的短横线(一)表示有些许的靠在降E上。这些极小的,也就是细微地延后下一音,将会使音乐在感人且简单的天性下呼吸。这种节奏上的收放自如增加了演出上的自然性,从而成为有品味的演奏。

总之,钢琴弹奏时,除了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本身,还要对作品以外的东西进行研究。既要注意既定的练习程式,又要适度地调动听众的情绪,它要求表演自身的多变性,至于作品艺术深度与内容深度的表演,则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弹琴也是如此。学会了解,学会领悟,学会觉醒,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演奏才有创造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上一篇:谈舞蹈课程的优化改革 下一篇:钢琴“集体课”模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