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旧卷,倍觉情深

时间:2022-09-23 10:49:24

人爱书,便与书结缘。读书之人都会买书、藏书、迷书、恋书,但爱书的感情却是相通的。冯至先生写与情同知己的几本书的故事,缅怀故人,手握旧卷,不禁倍觉情深。倪墨炎先生的淘书又惊又喜,也让人沉浸,兴趣盎然。傅月庵先生用细腻的心思“倾听”“我的老师”的书城悠悠岁月故事,启己又达人。

(编 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德国文学,兼修美术史和哲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学贯中西,著述广博,在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杜甫研究以及歌德、海涅作品翻译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自从懂得读书以来,我买过多少册书,我心中没有数儿;我接受过多少友人和不识者的赠书,我心中没有数儿;我丢失过多少书,心中也没有数儿;现在家里书橱内和书架上放着多少册书,我同样是没有数儿。但是在这不计其数的书中,有几本书跟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几本书既不是著名的版本,也不是豪华的精装,可是我总忘不了它们,烦闷时经常取出它们,欣赏吟味,像是多年老友,一见面就有许多话要说似的。外文书暂且不提,先谈一谈我那几本情同知己的中文书。

远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过着穷苦的学生生活。我的长兄在哈尔滨教书,他有时从他低廉的薪金里节省几圆钱寄给我供我零用。有一回他寄给我三块大洋,我从邮局取出钱来,立即跑到琉璃厂商务印书馆,用六角钱买了一部“四部丛刊”影印明初刊本《精选陆放翁诗集》,共二册,分前后二集。前集选者为罗椅,后集选者是刘辰翁,二人都生活于宋末元初。放翁诗作极为丰富,今存约九千三百首。这两集精选可以说是陆诗的精华,我很喜欢读。我曾在书眉上写有这样的评语:“前集所选多闲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诗全面,刘辰翁编选之后集,则慷悲歌,读之使人振奋,盖与选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关也。”这个评语对于前后二集似乎有所轩轾,平心而论,两集正好互相补充,可以看出诗人的全貌。那时陈炜谟与我同住一室,他也常借去诵读,他用红铅笔圈点诗中的佳句,颇有见地。时隔多年,书中朱笔的圈点并未褪色,更增添我对于这部书的感情。

也是在北大读书的时期,一天我和杨晦逛东安市场,在一家旧书摊上忽然发现一批外文文学书,有英文的,有德文的,书面上都写有“袁文薮”字样。杨晦从中选购了几本英文书,同时他还感慨地说,这些书原来的主人一定很有文学素养,想必是生活上遭逢不幸,才把他心爱的书卖出。不料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在东安市场旧书摊上又发现一批书,其中有一部是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京都文求堂出版的《杜诗评钞》,沈德潜选,大家合评。这部书也是两册,两册的封面上都用毛笔写有“文薮购于东京”字样。这时我不像上次那样不知袁文薮是何许人了。我知道袁文薮留学日本时,曾与鲁迅合作,计划出版杂志《新生》,后来计划未能实现,他到英国学法律去了。于是我买了这部《杜诗评钞》。后来我又从鲁迅早期的日记里一再读到关于袁文薮的记录。我追念前尘,对于这部书有了偏爱。我藏有杜诗不同的版本,但每逢我想读杜诗时,常首先取出这部书来读。

我在北大学习的后期,友人顾随在天津教书,他常在放假时来北京和朋友们相聚。一次我们谈到明末逸民归庄的《万古愁曲》,顾随连带着说,与归庄同时,山东有个贾凫西,自称木皮散人,作鼓词一部。他没有见到过这部鼓词,只听说作者愤世嫉俗,把古往今来的历史概括为八个字“直死歪生,欺软怕硬”。可是过了没有几天,我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一本线装蓝色封面的小书,书签上写着“木皮散人鼓词”,扉页后面有“乙丑孟冬影印”字样(乙丑即1925年)。我欢喜若狂,觉得好像这本书是书商专门给我影印送到我常常走访的书店里来的。我立即把鼓词买回来阅读,里边对历代的帝王将相肆意嘲弄,把历来堂皇富丽的正面文章都说成是滑稽的伎俩。虽然有些词句过于偏激,但淋漓尽致,当时不满现状的青年人读了,也颇能痛快一时。我尤其喜欢鼓词里关于宋朝的一段,说宋朝“三百年的江山倒受了二百年的气,掉嘴的文章当不得厮杀”;又说“满朝里通天讲学空拱爪,铁桶乾坤半边塌”;最后唱到文天祥殉国,陆秀夫投海,“这是那宋家崇儒重道三百载,天遣下两位忠臣来报他”。书前有署名统九骚人的两篇序,写于丙辰(1736)、丁巳(1737)两年。序里有这样的话:“窃谓感慨既深,言之痛切,尺幅穷万古之变,片言发千载之覆。如贾先生之鼓词,即谓子美诗史、屈平天问以来,堪步后尘焉,盖未多愧也。”

鼓词中有句云:“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鲁迅曾一再引用,一见于《坟・后记》(1926),一见于《老调子已经唱完》(1927)。揣想鲁迅引用时也是根据这个小册子,因为鲁迅在《书苑折枝》(1927)一文中说:“近长沙叶氏刻《木皮道人鼓词》,昆山赵氏刻《万古愁曲》,上海书贾又据以石印作小本,遂颇流行。”他紧接着说:“二书作者生明末,见世事无可为,乃强置己身于世外,作旁观放达语……”

文中由于这几册书提到的几位师友,都已先后逝世,缅怀故人,手握旧卷,不禁倍觉情深。

上一篇:买旧书的又惊又喜 下一篇:专业阅读和非专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