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9-23 10:38:15

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调查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两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结论,提出有利于改善学生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 非体育专业 学生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52-03

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两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结论,提出有利于改善学生生活方式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部分高校学生177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79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39人;非体育专业98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52人。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育的体育锻炼”、“个人卫生”为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获取该方面的研究状况。文献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中国知网;网络搜索引擎;关于健康常识、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专著。二是问卷调查法。借鉴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中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并请专家对问卷内容的效度和结构效度逐条进行检验,确认问卷结构合理,内容贴切、全面,能够反映问卷的主题。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测量。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98.33%。问卷统计情况见表1。三是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结果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分析。

(二)分析

1.对生活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饮食习惯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饮食不规律的非体育专业约占22.0%,约是体育专业的两倍,可见体育专业学生的饮食规律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好。约有71.1%的学生比较注重营养摄取,而在不注重营养摄取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占26.5%,非体育专业占33.6%。这说明体育专业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注重营养摄取。大部分学生有坚持吃早餐的习惯,体育专业学生要比非体育专业学生保持得好。但是约有10.0%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占了多数。有资料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已经逐步下降,但不少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比如过量摄入高脂、高盐、高糖饮食。高脂、高糖饮食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和脂代谢紊乱,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本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全面、饮食科学是保证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于其专业和兴趣爱好。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数学生不重视运动,担心占用学习和娱乐时间;部分学生完全不喜欢运动,仅仅为了应付体育课程。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与缺乏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自觉性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体育教育体制缺乏对大学生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在环境和制度上的支持。

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习惯好于体育专业,这是体育专业学生上课缺勤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6小时的学生一般有熬夜习惯;熬夜的学生大部分有泡网的习惯,少数学生喜欢半夜听广播、音乐;偶尔熬夜的部分学生有看书的习惯;睡眠质量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不足,部分学生热衷吸烟、喝酒,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

由表5可知,体育专业学生吸烟情况比非体育专业严重,且男生居多。经常喝酒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学生比例大,而非体育专业学生也有部分男生有喝酒习惯。从学生吸烟、饮酒的数据来看,学生对吸烟的控制比饮酒好。有烟、酒经历的学生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且绝大多数缺乏保健常识;有部分学生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较频繁。有一部分吸烟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大学校园中出现学生吸烟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2.对心理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不良心理状况。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饮食无规律、运动不足、睡眠习惯差、闲暇时泡网为主等不良生活方式,由此引发面对压力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人际关系不佳、对学习生活的现状不满等不良心理状况。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专业学生面对压力时情绪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稳定。体育专业学生人际关系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生活满意度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心理方面出问题的学生,一般睡眠质量较差,对目前生活满意度偏低;人际方面偏差的学生,闲暇时经常独处;满意度偏差的学生,面对压力时,一般有低落、焦虑的情绪。

3.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同有关。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较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能自觉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的最大差异。体育运动能使人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各器官获得更多营养物质,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人体血供充盈,神经、消化、呼吸等各器官系统机能增强,改善人体内环境,使人在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有明显转变。体育运动能使饮食存在问题的学生会变得想吃、会吃、吃得法;使睡眠存在问题的学生,由于机体疲劳会睡得很实,运动调整了人的生物钟,迫使人遵守规律,按时就寝,不再出现睡不着、睡不好的情况。伴随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生理问题引起的,通过体育运动,他们的生理机能逐步得到改善,机体活动能力提高,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也得到调控,压力减轻,心理问题也逐步解决。体育运动在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实现了对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人要遵守最基本的生活规律,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研究显示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佳,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非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已有的研究认为,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才能有效促进健康。而结合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实训任务紧,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或久站状态等特点,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针对上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要真正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大保健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投入,开设保健教学课程。二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观。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应树立学生体育整体战略思想,即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以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加强领导,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投入,重视教育宣传力度,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体质健康测试的全过程。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采取措施提高测试者对测试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素质好、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总之,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此,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彭晓青.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3)

[2]逸民.不良生活习惯危害健康[J].生活时报,2003(11)

[3]郑颂平,何江明,刘旭.高校体育差生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5]裴立新.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

[6]曲宗湖,扬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尚大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梁利民.需要与创造: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9]杨静.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影响其健康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10]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11]伍鸿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责编 苏 洋)

上一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下一篇:Multisim仿真软件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