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缄默知识在经济管理培训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3 08:00:51

论缄默知识在经济管理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在关于经济管理培训的认知中,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长期占据着人们的视线。这种取向的管理培训观,强调的是对显性知识的掌握,强调管理者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问题解决者和效率专家;另一种注重领悟缄默知识的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时常被人所忽视,但它追求缄默知识增长的培训目标,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管理学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 缄默知识 培训观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41-02

一、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缄默知识

管理学研究从经验取向走向科学取向,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受西蒙(Herbert Simon)管理科学的影响。西蒙以他对管理世界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无涉”(val-ue-free)的探究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和洞察管理现实的规则。西蒙坚信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产生值得信赖的知识。但是。他对“价值无涉”的科学追求只可以应用于物理世界对于管理世界却不太适合,因为后者是一个复杂的、谜一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存在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现象,它们往往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主体和客体是互动的。管理者的价值判断常常影响着所谓“科学”的决策。人们并不只是单纯依靠科学理性来解决管理世界的难题,直觉、体验、经验、神圣权威、宗教启示也常常给予管理者直接的启示。

正如巴纳德(C.I.Barnard)所言。组织工作“需要有大量暂时的、局部的、特殊性的,而不是具有一般价值和普遍兴趣的知识。”类似于巴纳德所言的“局部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01anon)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者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这种知识可称之为“显性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私人性、经验性、情景性特征,为自己所有,其他人很难真正的共享,这类知识可以称之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文化性。层次性等等。经济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只是因其习而不察的特征常常被显性知识所代替。

就经济管理认识论领域来说,缄默知识是有其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对人类的认识与活动来说,它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缄默知识可以成为人们荻取显性知识的向导;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干扰人们获取显性知识。一般而言,缄默知识就像‘场’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之中,它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所在;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于意识活动之中,它像网络一样把认识之网牵引起来。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发展也会促进缄默知识的萌生与形成。”近年来,人们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呼吁在理性的科学管理之外能有更多的人性关怀,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常规的、建制化的管理学知识,立足于每个活生生的管理客体进行管理探索,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组织中的人力资本作用。

二、技术取向与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有些活动是经常需要运用缄默知识的。比如对管理世界中偶然性问题或独特事件的把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就是正确的时机可以促成事物的发展。“错失良机”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对时机的把握,就是一种缄默知识的运用。对时机的把握往往充满了不可言说的体验。高效的管理者,正是懂得如何把握“势”,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对时机的把握需要个人智慧和知储备作引导,这个时候。管理者的缄默知识就显得比显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和实用,缄默知识增加了对偶然性和特殊性的解释力,而这往往是显性知识所不具备的。

(一)技术取向(scientific/technic的管理培训观

技术取向的经济管理培训观起源于西蒙,西蒙希望管理者通过正规的学院学习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从而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西蒙认为,通过学院式的管理培训,能将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加以模式化,管理知识的传授类似于一种技术的传承。技术取向管理培训观认为,管理技术经过许多代杰出管理实践者及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知识。并能将管理经验加以程序化进行教授。这种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管理者的实践水平和能力。至今,西方许多商学院仍在大量沿用技术取向的培训,并开发出管理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好的将管理知识传授给需要的经理人员,取得了瞩目的管理教学成就。

(二)艺术(art/craf-type)的管理培训观

这是与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相反的另一种培训观。这种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是效法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程序化知识。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界,著名的自然融贯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弗斯(C.W.Evers)和拉科姆斯基(G.Lakomski)就曾专门论道:譬如格林菲尔德,他反复强调管理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并认为这些问题和管理活动不太可能通过理性的手段来加以解决。所以。在管理培训问题上,他倡导“在真实的场景(比如修道院)中安排一个实习期……或者他们将花一段时间当酒吧招待、保镖或者迪斯科舞厅经理,接着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当一名勤务兵或者当一名病人……”

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考虑到了管理的普遍性规律并不对每一个特殊管理现象都十分适切的问题。对此,有管理学者认为要照顾到每一管理现象的特殊性就必须引入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具体考察在不同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现象学现实,而不能用普遍的管理规律解释一切管理现象,解决一切管理问题。

因此,在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看来,若要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体察多样的生活、主观经验、获得多样的缄默知识,获得一种现象学认知。这种表面看似为主观经验的缄默知识一经训练有素的管理者融会贯通、掌握、内化之后,就会改变管理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质的知识,提升管理者内在知识的质量,达至缄默知识增长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缄默知识的增长

如前所述,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无法培养出既富有人性又兼具理性的高效的管理者,因为它规避了对组织中价值、道德问题和特殊性的考量,管理者也缺乏不同人生经历的历练,所以这种培训方法对管理者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对此,著名教育管理学者格林菲尔德这样说到:实证科学并无法从事实(fact)中导出价值(value),也无法分辨价值的真伪,如夸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只能处理事实甚至忽略人类情感、脆弱、勇敢、坚强、希望、意志、怜悯、软弱、

利他、勇气、罪恶、与道德等等层面的管理科学。

因此,对于技术取向管理培训无法解决的问题,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提出将哲学的沉思运用管理培训中去来。建议将管理者放置于他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加以锻炼,以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获得难以言状的身心体验,甚至获得超验(transcendental)的超理性经验。这种超理性经验一旦为管理者所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便转化为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促进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增长,同时深深地打上了管理者个人特色的烙印,成为自身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同时,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是反理智主义的(anti-intellectual)。它认为,管理者更需要的是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不需要过多的理性。这种分离包括:反馈和行动分离、思考和行为分离、实践和实行分离(praxisfrom the pracdcal)。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核心就是退隐(withdrawal)和沉思(contemplation)。管理者通过亲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价值冲突而获得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洞察;再通过修道院式的静修、参悟,获得一种天启和超验的体验。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者跳出技术主义的束缚,跳出个人视野的束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获得更宽广的心胸以及更高的人生境界,以期去思考更为广大的问题、思考管理的本真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技术型、操作型经理。

综上可见,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重视管理者个人的素质,包括性格(character)、魅力(chadsma)和洞见(Vision),认为位于组织中权力顶层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最高的人格和智慧,强调管理者道德领导和艺术领导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构成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获得管理者自身缄默知识的增长,而这也是艺术取向的教育管理培训观的目的所在。

综上可见,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普遍的人类历程,过去的科学取向的管理培训观重视显性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纵然显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却仍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所提供的缄默知识的培训,就好像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而显性知识是树上的果实。可见,显性知识都是植根于缄默知识的,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忽略了缄默知识的管理培训观更是不可取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忽视缄默知识只能使一名管理者成为一名工匠式的经理,而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艺术家。因此,将缄默知识观引入经济管理培训,可以引发管理者对显性知识的反思、对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探究、对人类信仰、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情感的重视,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富有人性和哲学洞察力,以便能为组织发展制定满足人类需要与希望的行动方案。

注释:

①C.I.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27页

②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72―73页

③同上,第123页

④Greenfield,T.B.The decline and fall ofscience in educadonal administation In Thomas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Eds.).Greenfield0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a huITlanescience,Roudedge,London,1993,p139

上一篇:企业人才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医药专业期刊中处方药广告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