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

时间:2022-09-23 06:53:20

“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

摘 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传播,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本课题通过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灌输”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地位,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灌输”理论;大学生;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59-0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灌输”理论通常被称为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但近年来,“灌输”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教育方法而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质疑。因此,本课题对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一、“灌输”理论概述

(一)“灌输”理论的形成

针对“灌输”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论文赞成这种观点,即“灌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主义活动家考茨基提出。他在1888年参加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讨论时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地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的。”后来,列宁肯定并完善了考茨基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1]中肯定了考茨基关于“灌输”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论证,形成了著名的“灌输”理论。

(二)“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列宁第一次提出“灌输”理论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由此可见,“灌输”这个概念,革命导师是作为一种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提出来的,他是相对于“自发论”而言的。

列宁的《怎么办?》写于1901年秋至1902年2月,1902年3月德国斯图加特出版,在该书中,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灌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2]:

1.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能自发地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却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

3.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

4.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大学生正确理解“灌输”理论科学内涵的需要

针对“灌输”理论,当代高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三种错误观点:

1.第一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无用论。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时代的主题。该理论是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状况,针对俄国社会主义内的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所鼓吹的“自发论”而提出来的。然而,当今时代的主题已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列宁“灌输”理论在当今中国已经没用了。

2.第二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过时论。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在当时对于文化水平很低、政治素质不高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在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觉悟水平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再提倡“灌输”理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认为“灌输”理论已经过时了。

3.第三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强制论。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往往采取填鸭式或注入式的方法和手段,不顾及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和差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重视理论的力量。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当代客观环境变化的需要

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灌输。当今世界仍然变幻莫测,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但是,国内和国外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把我国的各级干部和青年一代作为腐蚀渗透的重点对象。

2.国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引起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人们利益的调整,进而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3.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它是一柄双面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人们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国间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由于传播文化、思想的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不良思想会对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侵害,尤其是对上网时间相对较长的大学生。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灌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

1.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的兴亡。

2.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大学时期不仅是大学生生理成熟期,而且是大学生心理成熟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侵蚀的保障。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大学校园环境

1.优化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是指校园内对学生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硬件设施。1)加强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等学习场所的建设。图书馆、阅览室和报刊亭应及时添加前沿的有关马克思理论方面的书籍以及大量相关书籍,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2)加强大学广播站、网站和期刊等传播工具的建设。广播站、网站和期刊应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3)加强大学“微角落”建设。大学“微角落”是指大学校园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微小物体。包括贴在墙上的一幅画,写在宣传栏里的一句名言,打在电子栏里的一条标语等。

2.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1)加强大学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2)加强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因此大学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效果。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加强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培养和引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培养和引进一批德才兼备,勇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奉献的人才。

2.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结构。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高校该队伍的人员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职教师,指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是核心和骨干,在对大学生实施理论灌输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兼职教师,指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教授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这支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来说,图钉式的知识结构比较理想,即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该队伍还应有多层次学历结构的教师组成,不仅要有本科、硕士知识水平的教师,还应有博士生、博士后等高学历的教师。最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年龄性别结构,在该队伍人员的年龄性别结构构成中,不仅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应有,而且男女教师也都应有。

(三)丰富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

灌输的效果如何直接来自于灌输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灌输的方法是否多样化。

1.丰富灌输内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要加强。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2)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并将其作为“灌输”理论的新内容。3)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理论灌输。

2.创新灌输方法。1)重视大学生在理论灌输中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把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2)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第一,组织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和革命展览馆等“红色”景点参观。第二,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体验生活。3)加强传媒的舆论引导,尤其是注重发挥互联网的重大作用。4)利用游戏增强理论灌输的效果,加强灌输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张国政,刘晓梅[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Mis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st... 下一篇:录井资料的解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