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小麦冬季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9-23 06:11:17

晋城市小麦冬季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生长在一个开放的自然环境中,它能够利用日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环境资源进行自身构建。同时,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阻或减产。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小麦冬季冻害时有发生,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当地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晋城市的小麦冬季冻害发生机理、危害、预防及补救措施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小麦能获得好收成。

一、冬季冻害发生规律

小麦冬季冻害是指小麦在越冬期间遭到0℃以下低温严寒或剧烈变温的伤害,受害麦苗冻伤冻死,在次年春天,无法返青或返青后生长衰弱。

越冬冻害是晋城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冻害发生类型按其特点分为三种:(1)初冬剧烈降温型。指入冬前后,日均气温骤降程度大于10℃,最低气温下降到零下10℃以下,使尚未经历抗寒锻炼的麦苗受冻,轻者叶片干枯,重者冻伤生长锥。(2)冬季长寒冬冻型。指冬季寒冷年份,日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7℃以下,连续天数10天以上,无雪覆盖的麦田出现严重死苗现象。(3)冬末早春融冻型。指麦苗冬季休眠后生长锥已开始萌动生长分化,遭遇早春寒流或冷暖骤变造成死亡。在生产实际中,冻害严重发生常是由秋冬干旱、初冬降温、隆冬长寒和春初冻融交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冻害形成原因以气候因素为主导。气候因素以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零下17℃的日数等指标来反映。年度间以冬季最低气温大于零下17℃、零下17℃至零下20℃、小于零下20℃区分为暖冬、冷冬和严冬年份。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暖,暖冬年份增多,冻害呈明显减轻趋势。除温度因素外,干旱和大风也会加剧冻害的发生。气候干旱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小麦受旱会加剧冻害。反之,多雨雪年份能缓解冻害。冬季多风在加剧干旱的同时,可直接使麦苗根茎失水风干,也会使冻害进一步加重。

另外,小麦品种、麦苗抗寒力和栽培措施也是影响冻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品种抗寒能力与小麦冬性程度呈正相关。生长习性上,抗寒性强的品种苗期匍匐性强,分蘖多,次生根发达,地中茎调节能力强。冬性强的品种,冬前发育稳健,不旺长,抗寒力强。麦苗抗寒力与小麦发育所处时期有关。冬前幼苗分蘖期,日均气温在5~0℃之间逐步平稳下降,天数较长,光照充足,麦苗干物质积累多,随着降温,叶色逐渐浓绿、稍发暗紫。正常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生长健壮有较多分蘖和根系,生长锥处于伸长期至单棱期,比弱苗、旺苗抗寒力强。过早发育的旺苗,冬前进入拔节期,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农艺栽培措施中,播种期可影响冬前苗期长势和生育进程,播种深度可影响分蘖节在土中深浅,播前耕作、整地、冬前管理等可影响土壤踏实程度和土壤水分含量,间接影响地表温度,因小麦植株不同部位耐冻能力不同(分蘖节、功能叶片叶鞘抗冻力最强,其次为功能老叶和生长点,抗冻力最弱的是次生根),最终都影响小麦的受冻程度。

二、冻害的机理及危害

小麦幼苗期经过低温适应锻炼,气温降到0℃以下时,细胞液并不结冰,温度继续下降才会发生原生质可逆性脱水,出现细胞间或原生质与细胞壁间结冰。若继续过度降温,会因冰晶增大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或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外渗,原生质出现不可逆伤害,细胞死亡。

小麦的茎、根和分蘖节受冻对小麦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影响。主茎或分蘖茎生长锥受冻会导致死亡,但其它未受冻分蘖茎来年春季仍会继续生长。根系受冻,将影响整株麦苗来春返青,即使有部分新根长出,但麦苗长势普遍衰弱。分蘖节受冻,即便地上部仍有绿色叶片、叶鞘存活,但整株也终将死亡,即“假活”现象。相反,只要分蘖节未受冻,即使叶片枯萎、茎组织受冻,茎基部潜伏芽仍可发育,即“假死”现象。

麦田受冻程度,一般以死苗(蘖)数占总苗数的百分比(死苗率)和麦苗受冻程度(分级)表示。冻害使麦苗地上部叶片、叶鞘大量干枯,降低了有效光合面积,部分分蘖被冻死亡,不再发育成穗,降低了麦田群体总茎数。死苗率达5%以上会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可影响产量。

三、小麦越冬冻害的预防

预防冻害从根本上讲,要使冬小麦的耐寒力与种植区域的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原则上要以越冬低温的极限为准,才能确保小麦在严寒冬季年份安全越冬。要以选用适宜的抗寒品种为前提,通过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提高麦苗越冬抗寒能力,综合运用合理耕作、浇水、施肥等栽培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满足小麦安全越冬要求,才能有效地预防冻害的发生。

1. 选用适宜的抗寒品种

小麦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差异很大,盲目用种往往形成严重冻害,选用品种一定要经受得起当地寒冬年份的考验。在冻害严重区、常发区,要选用强冬性抗寒品种,如:长6878、长6359、长5608等,品种的冬性越强其抗寒能力就越强。同时,因冬性品种的春化反应对低温要求严、时间长,冬前发育慢,有利于冬前抗寒锻炼,要选用冬性品种,如:临旱536、运旱22-33、晋麦79、泽优1号、泽优2号等,即可适应当地的越冬条件。实践证明,从河南、陕西引进的弱冬性品种很少有能安全越冬的,以黄淮北片麦区如石家庄、济南等相似生态区引进的冬性品种越冬性较好。在冻害常发区,选用品种抗寒性是第一位的。在冻害偶发区,品种也必须能保证在一般冷冬年份的越冬条件下安全越冬。近年来,全球大气候有变暖趋势,往往容易重视品种的丰产性,忽视了抗寒性。在选用品种时,一定要经过当地试种的考验,不可省略对越冬抗寒性的鉴定。

2. 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

(1)播前整地。通过平整麦田、施肥、浇底墒水、耕翻犁耙等措施,使土壤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水肥充足。回茬麦田,前茬收获和小麦备耕播种常常连续进行,深耕后土壤悬虚,在这种情况下播种,会造成出苗率下降,冬前分蘖节浅甚至外露、吊根,易受冻害,特别是旋耕麦田更为严重。因此,要求耕后播前,必须反复耙压地以踏实土壤。

(2)机械播种。一般应保证播种深度在5厘米左右,干旱冻害重的地区播种深度在6厘米左右。播种过深容易形成弱苗,也不利防冻。提倡机械沟播和条播。沟播较平播垄沟深3~5厘米,有利土壤温度稳定,也可避风防冻。条播易掌握播种深度,使种子在土壤中深浅一致,不漂籽。

(3)适时下种。按照冬前应有650℃以上的积温,形成3~5个分蘖、7~8个次生根的壮苗要求,小麦适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播种时间过早,地中茎伸长,分蘖节偏浅,生长锥分化快,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播种时间过晚,苗弱、根系少,冬前积累糖分少,也易受冻。

总之,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把握好播期、播量、播种方式以及施足水肥、高质量整地等综合措施,培育冬前壮苗,以利安全越冬。

3. 加强冬管,防冻保苗

稳定封冻后,小麦进入休眠越冬期,冬季管理措施技术目标是保持麦田良好的表层土壤结构,使分蘖节部位处于稳定良好的水分温度状态下,麦田底墒充足,表土疏松。

(1)冬浇。冬前浇水可以平抑地温,封实表土减少裂缝。当日平均温度降到1~3℃,即“昼消夜冻”时,进行浇水。过早浇水,会形成板结;过晚浇水,易形成地表结冰。

(2)耙耱滚压。麦田干旱会加剧冻害。越冬期耙耱可弥合土缝,踏实磨细表土,壅土埋根,利于抗旱保墒护苗。石磙镇压,能压碎土块,减少风抽,提墒保根。耙耱镇压应选在早冬晴暖之日进行。

(3)覆盖。冬季将土杂肥撒施盖垄,也可在越冬期把切碎的秸秆撒入行间,形成1~2厘米厚的草覆层,起到保温、保墒、防风御寒的作用,上述两种覆盖要在早春配合顶凌耙地采取清垄措施,使麦苗绿叶见到阳光,利于返青生长。在高寒地区可采取地膜覆盖,保苗增产也十分有效。

四、冬季冻害发生后的栽培补救措施

一般受冻的麦田主茎和大蘖容易被冻死(因为主茎和大蘖发育的早、发育的快,部分播种早或冬性不强的品种会通过春化阶段,抗冻性降低),而一部分小蘖或蘖芽还存活,只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采取补救措施,仍可以获得较好收成,不要轻易毁麦。对受冻麦田,早春进行顶凌追肥,每亩深施尿素10公斤,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与磷酸二铵混和施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公斤。如只是轻微受冻、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山西省晋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常忠庆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策略 下一篇:深化学校整体改革打造中小学教育“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