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家具回潮

时间:2022-09-23 04:59:01

【前言】中古家具回潮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陈伟嘉买的第一件产品就是Charles & Ray Eames在1950年代设计的一把白色壳、绿色里子的郁金香椅。他是一位音乐策划人兼设计师,在广州南泰批发市场拥挤的二楼,有一间开了3年的杂货家具店“好设计士多”。“对错过它的一代人来说,1950年代是一个冒险的、性感的时代。...

中古家具回潮

圣图安一直是古董爱好者的圣地,位于巴黎北郊的这片庞杂的跳蚤市场过去充斥着昂贵的水晶吊灯、大理石壁炉台和镀金的镜子,但近些年一些蜂蜜色的细腿桌或塑料的“郁金香”椅子成了抢手货。

“我们管这些叫‘mid-century modern’。”陆彦林说,作为一名家具买手,她几乎每半年都要从北京搭10个小时的飞机来这里采购。“现在国外非常流行,而中国也已经开始了。”

“mid-century modern”,日本译作“中古”,描述的是20世纪中期(大约1933年至1965年)的家具、建筑和平面设计。不过这个词直到1980年代才出现在设计界―这要归功于卡拉・格林伯格1983年出版的那本《世纪中期现代主义:1950年代的家具》,让这些造型简单有趣却并非一味追求极简的家具重归人们视野。

去年年初,陆彦林决定大量采购以这一时期设计师为代表的20世纪中期的二手家具,并将店里古典法式风格的家具促销甩卖,对于她持续7年的二手家具生意来说,这个举动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她的店“丹瑞万象”开在北京高碑店古家具市场里,店面近2000平方米。“巴黎毕竟是时尚的风向标,”陆彦林说,“现在看来市场走向也是这样,中古家具的销量确实不错。我到现在进的货得有二十多个集装箱―一个集装箱平均能装160件。”

“直觉告诉我,这会个是不错的生意,”曹峰说,“中国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愿意为内在而非单纯外表的东西埋单,花4万元买一幅画、2万元买一张桌子给家里用,完全没问题。因为这些家具产量不多,很少会跟别人‘撞衫’,而现在的家具是没有这种唯一性和故事感的,只会把家弄得像某个品牌的样板间。”他在北京五环外租了间仓库,开的店铺名叫“回到二十世纪”。

陈伟嘉买的第一件产品就是Charles & Ray Eames在1950年代设计的一把白色壳、绿色里子的郁金香椅。他是一位音乐策划人兼设计师,在广州南泰批发市场拥挤的二楼,有一间开了3年的杂货家具店“好设计士多”。“对错过它的一代人来说,1950年代是一个冒险的、性感的时代。”他说。

十年前,整个中国基本没有卖二手中古家具的店,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在与“回到二十世纪”相距几公里的798艺术区还有一家店名为“昨日风情”,上海类似的店还有“风景”“叠・UP”。中国的中产阶级们正在重新认识和爱上这些甚至与自己父辈同龄的家具。

从设计史角度看,中古家具诞生在二战之后的艰难经济年代,当时一个又一个城市需要重建,但国家缺钱又缺材料,设计师不得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使用资源。

Charles & Ray Eames、Eero Saarinen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设计师,和他们的名字一同出现的还有Harry Bertoia、Arne Jacobsen、George Nelson和Isamu Noguchi等。这一时期的设计追求干净、流畅的线条和低调的外观,注重功能,大胆运用了非传统材料(比如竹、金佟⒉AА⒔汉习澹吧彩。

“当这些东西被设计时,它是与民主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设计杂志《Sight Unseen》的创始人Jill Singer这样解释中古家具的流行,“这就是为什么它会有广泛的吸引力。经典简单的形状看起来也是永恒的。”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在国外,中古家具从1990年代就开始流行了。当时,家具制造商Herman Miller开始将许多经典设计投入生产,而Design Within Reach(DWR)这样的家具零售商开始在线上向普通消费者售卖这些当代复制品,且为每件家具都附上了设计师的传记,这也使Charles & Ray Eames、Eero Saarinen等家具设计师的名字变得流行。

流行文化也在推动这股风潮―比如2007年美剧《广告狂人》的布景就展现了1960年代美国东海岸的室内设计。中古家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电视、广告和艺术机构的展览里,以及Pinterest和Instagram这些图片网站上。现在有很多地方可以买到原版或复制品:一些家具零售商,像是Herman Miller、Knoll、DWR、Vitra,或1stdibs这样专门淘古董家具的网站,还有eBay。

中古家具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随便翻开一本家居设计类的杂志,可能一半以上的室内设计都采用了这种风格的家具。在任何家具零售商的搜索栏中输入“mid-century modern”这个词,能搜到至少几十件带有此标签的家具―尽管有些并非正宗。也许你此刻就坐在一张设计于20世纪中期的椅子上用餐,而这家餐厅以其设计品位出名。

中国的中古家具买手也发现了这股潮流,他们通常的方式是为自己找一个国外的拍档以及固定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会定期给他们一些清单,上面详细罗列了产品的图片、产地、设计师等信息。当然,买手们自己每年也要出国两三次去选货。

选货要看外观、形态、材质、结构,“对北欧大部分设计来说是腿越细越圆润越贵,另外如果是玫瑰木的,价格会比较高。”曹峰介绍。相对来说,他更喜欢挑选大师的作品。

“不,我不迷信设计师。”陆彦林则更像是个理性的生意人。她自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尽管也有过挑货失手的时候,比如她在北欧看到很多老茶几,进了很多回来后才发现“有的偏高有的偏长,不适合中国家庭。”现在她的店里卖得最好的是北欧的秘书柜。

虽然各家的口味不太一样,比如曹峰偏好意大利;而陈伟嘉更偏好1960年代、美国和德国;陆彦林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家具都会卖,但北欧家具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北欧的柚木家具和色彩更迎合中国人的审美,那些简洁干净的白木和织物早已塑造了中国年轻人对北欧美学的接受。而如今,他们开始寻求更多元的风格。“中古家具和清新北欧的混搭往往意味着你是一个审美更高、艺术感知力更强,不随大流的人。”曹峰说。

创意、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成了第一批顾客,国内一个原创家具品牌的老板,便是陈伟嘉的客户。“如今有的是设计师,却没有匠人了。你拿一把椅子找工厂去做,给双倍价钱对方可能都不愿意,而且也做不出来。这是中古家具的唯一性。”他说。

陆彦林的客户里则有许多艺术家和演艺界人士,他们多多少少有一点审美强迫症,比如会不断调整家里东西摆放的位置,直到满意为止,认为视线所及之处不美便是种折磨。

“他们对西方的设计有认知,概括地说都是有审美的家居爱好者。”曹峰这样描述自己的客户。

这种风格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也很好理解。“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保守的,你看大部分人家里都是白墙、木地板,因此中古家具简洁的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且这种设计非常适合现在家庭较小的空间。”《家居廊》的编辑吕F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当然,这种审美还伴随着一种对大师辈出的旧时代的向往。当谈到为何要在家里放满中古家具时,一位北京的买主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因为它们是经典,且永远不会过时。”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Fred Bryant认为,这种怀旧与心理有关,“这些家具在视觉和物理层面重新创造了过去,来自那个更简单年代的东西给生活在动荡和不可预测的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但它在中国仍是一个小众市场。一把椅子的r格平均三四千元,一个柜子平均要八九千元,如果是名设计师的作品会更贵,这决定了它的消费人群。

“这个生意并不像我原来期待的那么好,它的回报率没有那么高。”曹峰说,他能熟练地计算出成本―运费600元,加关税(灯30%,家具17%),以及清关手续费、房租、运营成本,损坏和库存也会摊到成本里。“一把椅子在国外卖八千多元,我卖一万多元,顾客可能还嫌 贵。”

开店一年,曹峰已经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大师的家具利润并不高,但它能塑造一家店的风格,所以不能放弃,那要怎么赚钱呢?他发现一些大师原版的印刷物其实“很好走”,这些装饰作品通常在1000元以下,利润相对更高。

“中国人特别重视材质,讲究纯实木。”但北欧很多家具是实木加贴木的,这样才能够呈现出更好的纹理效果且更稳定。更别说那些亚克力材质的了,“绝大部分人欣赏不了,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件玻璃的家具要卖四五千元。”陆彦林感到无奈。

“在中国,潮流来得慢,走得却比别人快。”这是陆彦林的担心。曹峰也承认:“中国消费者喜新厌旧,今天喜欢北欧,明天就说盯着这些柜子都看腻了。”

毕竟,潮流来了又去,谁又能真正去辨别每次潮水的方向呢?

上一篇:表魂所系,向 “芯”之旅 下一篇:将天文呈现表盘需超凡复杂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