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破碎·小众

时间:2022-09-23 03:20:41

当下许多人都在关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古代,高效课堂的论题从来就不是论题。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是让学生经由一段相当时间的背诵积累,再由教师点拨或自己感悟将积累融会贯通,最终自然达成言之有物的完篇写作。这是一个长时间南读到写的序列。这个过程犹如蜜蜂酿蜜,先要遍采百花,方能生产甘甜。现今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再同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变成私塾先生。今天,我们以45分钟为单位来切分语文的教学,要在这个时间里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教师深陷于教学时问与教学动作的“不匹配”,感受到课堂教学高效之难。即使课前反复深研文本,课堂上妙导精析,适时激趣,合理安排各个环节,课后也难免惶惶――这算是高效课堂吗?教师的焦虑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

目标明确的航程才会超越我们的经验和判断,摆脱无效重复的慌乱。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知识,应该通过理解和训练将其转化为能力。同时新课标还为我们指出阅读的日标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但“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放在初一到高三都适用,没有一个具体的梯级要求区分,也没有体现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并不十分确定每一课必讲的知识与必得训练的能力。我们会看到初一的第一课在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第二十课还是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五年级的学生在训练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理解难句能力、表达能力,初一的学生也在训练这些能力,高二的学生亦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行进在文本分析的路上,一会儿教师分析,一会儿学生分析;或以讲授的方式分析,或以讨论的方式分析;或用表演代替分析,或靠多媒体帮助分析……每一课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再出神人化、一针见血,学生的能力训练还是狭隘而重复。也许文本分析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发现会让教师惊喜,但学生始终被关在“重复”这座监狱里。能力熏复,谈何高效?

二、破碎

其他的学科重在了解教材“说什么”,而语文学科,既要知道“说什么”,更要明白“怎么说”,最终还要落到“怎么写”。如果从“说什么”的角度来分,语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划人政治、物理、历史、生活等学科,但了解“怎么说”并懂得“怎么写”,则守住了语文课的底线,使语文课不会变成历史课或其他的课。

然而,语文课常常仅止于教材“说什么”,或仅用极少的时间分析“怎么说”,并且这两者与“怎么写”之间则隔着一道鸿沟。一般来讲,一个单元分析完五六篇课文之后,才有一次作文训练。文本分析与写作训练就像骑旋转木马,永远追逐,却永远分离。

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为例,我们往往用一到两课时来完成文章内容及议论逻辑的分析,然后熏新开始另一篇古文。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课教师方帆,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则是将它作为引子,既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也分析文章内容及推理手法,还探讨孟子的“义”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

方帆最后还设计了一道口语训练题和两道阅读训练题。也就是说,这个课是将课文作为一个完整的听说读写训练的例子,而不是一个文本分析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课文看成文本分析的例子,那么,选文太少了;如果我们把课文看成引导写作的例子,那么,选文又很多。课堂时间太注重文字的细枝末节,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它实际被碎片化了,一片片破碎的时间镜片拼不出完整的语文影像。能力破碎,何来高效?

三、小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熏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于对话是一种相互推动的交流活动,因此,课堂不可能是单向的灌输。它强调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我们喜欢用讨论、表演等形式来推动阅读教学,显示学生已经动起来,以消解教师满堂灌的嫌疑。

现在有不少课的节奏是靠能说会道的学生来推动,而一堂课中能说会道的学生就是那么几个,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学生,这种课就像陷在泥潭里的车难以动弹。个别学生回答精彩与否,决定了一堂阅读课的高度。然而,有了某些学生的精彩言说,是否就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效?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大家便忙于寻章摘句,搜罗词语,很快就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闪亮登场,代表大家同答。完美的同答是否宣告全体同学已经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同学除了仰望他们的精彩,是否同时也已经与文本完成共鸣与对话?如果这种对话有效,那么是否只能算局部有效?局部有效,何来高效?

高效课堂要综合考虑课前、课中、课后,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的时间浪费,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但是最佳效果应该以学生为日的来判断,能力培养高效,课堂才算高效。因此,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在时间的安排,不单是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教学步骤的清晰明朗,更有赖于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为前提。这样每节课才能形成坚定明确的日标,一课时与一课时之间才能形成紧密的关联,从而保证全体学生系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最终达成真正的高效。形成这个有序完整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并不是一个教师的事情,“高效语文课堂”的真正实现仍是路漫漫其修远,需要语文专家及全体语文教师的长期求索。没有这个体系的保证,课堂时间的管理终是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上一篇:当我们谈论IP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下一篇:语文课程知识类型与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