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促城市转型的探索

时间:2022-09-23 02:25:44

生态建设促城市转型的探索

近年来,徐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注重方法方式的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老工业基地曾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近年来,徐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注重方法方式的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亦有创新

近年来,徐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突出位置,扎实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全力优化绿地布局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开展大规模进行生态修复,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如今的古城徐州,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而且,天高云淡、风清水蓝、绿树成荫、空气清鲜、鸟语花香,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然而,过去的徐州,由于煤炭自然资源逾百年的过度开采,特别是这几十年来持续依靠大量拼资源、消耗土地和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耕地锐减、资源枯竭、地质条件恶化、河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很差,自净功能衰退。

“荒山秃岭,穷山恶水;进到徐州府,张口就是土;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彼时大家对徐州的评价和印象。严重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给徐州带来诸多沉重的“包袱”,对徐州的可持续发展约束愈来愈明显。

徐州曾经面对的这些严峻问题,其实也是国内许多地方所面临的,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地区。而这些地方的发展经历,似乎正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以来粗放式发展的缩影。现如今,我国多地的生态危机以及能源与资源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非此即彼的对立性,两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的范畴内,将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增长重要的驱动力,构建了从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和自然角度出发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应对“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经济偏热、不可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的“旧常态”相比,“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降为中高速,更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

徐州市市长周铁根指出,在“新常态”发展阶段,面对“稳增长”的现实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压力,必须积极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实现经济从粗放式的规模的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式的效率的经济发展。

新的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共识,然而还应当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细化,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化。

周铁根表示,为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应积极探索经济一环境和谐的循环经济低碳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并且,从徐州的经验看,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提供条件和手段,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转变的质量提升,转变的结构功能优化。

生态优先

全国多数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压力大等非常棘手的问题,工业废弃地、沉陷区等难题亦亟待解决,还有,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混杂交错,市政基础设施陈旧,制约着城市功能提升。

徐州是老工业基地中历史较为久远的一个,众所周知,古城徐州以资源为基础,因煤建矿、因矿兴城,亦是 “百年煤城”。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徐州就为华东沿海省市提供了数以亿吨计的煤炭资源。然而多年的地下煤炭开采,留下近35万亩的采煤塌陷区(而且还在以每年2000亩左右的规模增长),数万间出现开裂的房屋。

除煤炭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陷以外,另一个严重破坏环境生态的就是采石造成的山体损毁。徐州市区山丘多为石灰岩山地,绿化条件本就较差,而长期大量地开山采石以及缺乏节制的水泥生产,造成了徐州70%的山体破坏,仅主城区就有130多公顷山体和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大量宕口、矿坑、裸岩、断崖,多如牛毛的矿山宕口就象一道道城市的伤疤,满目疮痍。

受工业大量排放和城市加速膨胀的影响,徐州的水污染情况此前更是不断恶化,地表水47个评价断面中,达到或好于地表水三类水质的仅22个,四类水质12个,五类水质4个,而劣于五类的则有9个之多。更为糟糕的是空气质量,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指标均越过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尤以PM10超标最为严重,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只有100天左右。

面对资源、环境长期以来给徐州带来的诸多沉重的“包袱”,徐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中之重的位置。

徐州立足“山水徐州”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完善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增容。同时,以生态D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的双赢。

周铁根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毫不含糊的。同时,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从新时期伊始,就不是单一的经济建设,而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事业。生态建设系列举措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过去的几年间,徐州通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美丽徐州建设“五大行动计划”以及“二次进军荒山”等活动的开展,实施“荒山绿化、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宕口修复、生态湿地(采煤塌陷地)、去港还湖、扩湖增水”等典型项目:

当然,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调整,更为主要的是要培育壮大能耗低、排放低、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及信息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依赖较小,是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现在的徐州,新产业和新业态一派欣欣向荣:泉山铁路物流园、鼓楼现代综合物流园、徐矿与华信能源合作在铜山区建设的大型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加快落地,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860亿元,增长7.2%。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加速进驻,微软、IBM、甲骨文、华为、大唐电信等一批知名IT、ICT企业竞相在徐落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9.4%,服务外包实现裂变式增长,今年一季度合同额、执行额分别增长9.5倍和76.4倍,增幅全省第一。启迪之星孵化器、中瑞零碳馆、溜溜云智慧旅游等一批新业态项目亦落户徐州的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塌陷区建立的湿地公园,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旅游、休闲、商贸等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潘安湖湿地公园,通过积极培育,已具备边界清晰、管理机构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标准,并被徐州市政府认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

经济发展的主题是调整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的转变又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镇)化两个方面。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大多是以实现工业化为导向,导致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发展不协调。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多元化,并由工业化主导变为城市化和城镇化主导。而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主要支撑。

土地集s与生态协同利用,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从而使土地利用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达到结构有序,在实现集约利用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居民生活工作环境良好的目的,进而使得城市土地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生态利用客观上也需要土地的集约利用。生态利用需要土地载体,而土地集约利用恰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集约利用度越高,越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土地绿化投资,从而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

然而,在实践中,集约化与生态化利用往往难于协调。对此,周铁根表示,集约化与生态化利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土地生态利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吸引高素质人才,而他们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对于土地粗放利用而言,土地集约利用,预示着较大的容积率和较小的建筑密度,可以将更多的空地用于生态建设,亦有助于土地生态利用水平的提高。

在土地和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徐州非常注重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协调,特别是,注重将城市和生态建设同棚户区改造、采煤塌陷区治理、山体资源受侵、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联系起来系统地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州通过运用新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技术手段,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地塑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城。

去年竣工开放的徐州襄王路绿地和韩山路绿地工程,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与一般街头绿地不同的是,这里原为采石场宕口,为提高雨水利用率,绿地下设置了两个总体积为1000立方米的海绵蓄水腔体,这种雨水蓄积利用方式在全省尚属首创。绿地内还设置了多处太阳能供电设备,通过现场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对场地内各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使海绵绿地既起到景观绿化效果,也实现了雨水的蓄积和利用。

更加让人们赞叹不已的是徐州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徐州对城市空间进行梳理,按照市民出行500米(步行10分钟)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要求,在绿化薄弱地带相继建成公园绿地87个,使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了90.8%,绿地分布的均衡性大大提高,市区五个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均衡性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177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基本均衡,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居民出门见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500米内必有一个公园,城市面貌、生态环境极大优化,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徐州还相继建成了郭庄路、大马路、金山东路、黄河南路等一大批精品街头绿地;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利用迎宾大道、城东大道、三环路等城市道路两侧空间,建设了带状公园,提升了道路沿线绿化景观;在城市中心区,对路宽12米以上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全面实施行道树完善工程,林荫路推广率达到92.32%;因地制宜建设了丁万河、荆马河、徐运新河、三八河等滨河景观和节点公园,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滨河风光带;彭祖园、奎山公园、云龙山、泉山森林公园、汉文化景区成功实施敞园改造,市区公园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还有科技广场、珠山景区、楚园、奥体公园、三环东路景观绿化,等等,一大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的建成,既使徐州增添了一片片“绿肺”,又使徐州形成了“自然山水大气恢弘,园林绿化精致婉约;兼南秀北雄,显楚韵汉风”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更加宜居,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目标。

徐州生态园林城市品牌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徐州有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抓好生态输出和技术输出,把生态变成生产力,辐射带动徐州区域城市,进一步积极探索徐州生态园林建设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徐州生态园林城市特质,扩大徐州生态园林城市品牌效应,做精做深生态园林城市文章。

周铁根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徐州市通过保护和治理修复自然山水资源环境,加快完善了城市生态系统,均衡和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基本实现了城市和自然园林的相互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变。

上一篇:激进主义今天还可能吗? 下一篇:隈研吾:我从不重复自己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