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分析

时间:2022-09-23 02:12:03

对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分析

摘 要:本文纵观奥斯丁的六部主要作品,从自由间接引语的主要特征入手,深入和全面地剖析奥斯丁小说在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上的成就,以及自由间接引语如何成就了奥斯丁的小说伟绩。

关键词:自由间接引语;特征;效果;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49-01

一、奥斯丁小说自由间接引语运用情况概述

首先,奥斯丁的主要小说作品,按发表时间顺序,有以下六部:《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些作品,表现出对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逐步增强加多的特点。在《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早期作品中,奥斯丁极少运用自由间接引语。在《曼斯菲尔得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十分常见。据统计,在《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中,自由间接引语分别被运用22次和25次。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在69个情境中出现自由直接引语。①学者Narelle Shaw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在18 世纪末,自由间接引语作为叙事策略就已出现在简・奥斯汀的 《诺桑觉寺》中。到简・奥斯汀创作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及 《劝导》的时候,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更为成熟,被巧妙、广泛地整合到文本中。”②奥斯丁对自由间接引语从一开始的技巧尝试,到最后的娴熟的运用,自由间接引语的优势使奥斯丁对它青睐有佳,而自由间接引语又在奥斯丁的笔下变得更加的光彩夺目。奥斯丁更多的在女主人公身上运用内聚焦和自由间接引语,而其他人物多用直接引语的话语表达方式。如《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芬妮,《爱玛》中的爱玛,《劝导》中的安妮。奥斯丁细腻的写作风格,不禁让人赞同其 “二寸牙雕”的功力。下面将具体展开对奥斯丁小说作品的自由间接引语运用效果的分析。

二、自由间接引语的三个特征

(一)自由性

“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介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话语形式,采用第三称过去时表达小说人物思想,因省略了双引号和引导词,受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小,能更好保留人物的主体意识。”③可见,自由间接引语因为挣脱了引导词和双引号的束缚,可以更加自如的出现在文本中。形式上,它成为叙述的一部分,而内容上有别于其它第三人称的叙述,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相连,标注人物的观点的。胡亚敏认为,“与间接引语相比,自由间接引语又不仅仅是去掉引导词的叙述者的报告,它似乎更接近人物的话语和意识,因为它在时间和位置上都接受了人物的视角,在表达人物的语言、印象、联想时具有人物的生动性和主观随意性。”④我认为,所谓的“主观随意性”是相对的,只限于其出现的位置是作者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的,这有利于叙事变得更加跌宕起伏。而自由间接引语限制了叙述者要暂时从人物视角出发,为人物代言,所表述的人物意识活动是客观的,不是随意的。巴利认为,自由间接引语与人物内视角互为表里,紧密相连。这也证明自由间接引语因为受到人物心理的限制,能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这大大增加奥斯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的同感情。

(二)间接性

相对于直接引语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间接引语所表现的是人物的间接的内心独白。这样产生的效果是通过叙述者之口使人物的内心话语变得可靠。奥斯丁的小说中的叙述者是相当可靠的。形式上,自由间接引语不直接出于人物之口,而是出于全知叙述者之口,给人一种可靠感,有时能误导读者,增加作品生动性和戏剧性的效果。

(三)双重声音

上述的“自由性”和“间接性”的特征,使自由间接引语包含了叙述者和人物双重声音。二者有时不那么容易分辨开来,但读者仔细体会,又能发现其中的层次和微妙融合。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Chatman)认为,“就是要从叙述者的报告中偷听到人物的声音。”⑤这启示我们,双重声音其实都是指向人物的内心和外部活动,只要我们抓住作者所要表现的中心人物来审视和体察,就能成为作者理想的读者,体会到作者所精心雕刻的微妙。双重声音有利于形成反讽张力,如申丹所言,“在客观可靠的叙述描写的反衬下,自由间接引语小的荒唐成分往往显得格外不协调,从而增强了讥讽的效果”。⑥

以上的分析指向自由间接引语的一个跨时代的进步意义,即德国学者勒奇(Lerch)在分析小说发展趋势时所指出的,“自由间接引语是小说由作家操纵的描述型、推论型向现代的戏剧型、心理型转化的标志之一”。⑦

三、结语

自由间接引语的三大特征,是使奥斯丁的小说走向现代戏剧型、心理型的基石。自由间接引语成就了奥斯丁,奥斯丁也使自由间接引语在叙事功能上发出绚丽夺目的光芒。

注释:

①周景菲.《劝导》中的聚焦和自由间接引语[D].杭州:浙江大学,2010.

②Narelle Shaw,“Free Indirect Speech and Jane Austen's 1816 Revision of Northanger Abbey”,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1500 -1900,Vol. 30,No. 4,Nineteenth Century ( Autumn,1990) 592.

③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0.

④⑤⑦胡亚敏.论自由间接引语[J].外国文学研究,1989(01).

⑥申丹.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2)。

上一篇:《简·爱》的女性反叛形象分析 下一篇:字体设计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