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①

时间:2022-09-23 01:07:57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 肯为君王卷土来③。【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诗文鉴赏】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表达其对项羽失败一事的看法。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其诗中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认为项羽如果能够重振旗鼓依然能够卷土重来。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两代人的争论:项羽能够重回江东,是否还能卷土重来?王安石不同意杜牧的看法,认为即使江东父老仍在,项羽注定是失败的结局。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冷峻与沉静。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看出,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感悟】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极重传统的民族。梁启超曾说:“盖人类本有恋旧之通性,而中国人尤甚,故设专司以一记录旧闻,认为国家重要政务之一。” 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传统知识分子往往从个人的尚友古人,抗心希古开始,到政治上的以古为镜,鉴往知来,形成浓厚的历史意识,并将其发为吟咏,渗透到文学创作中,从而产生咏史怀古类型的诗歌。陈子昂借辅君贤臣事迹含蓄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以及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杜牧将史与景完美结合,叹古怀昔,为咏史诗的艺术性作了极大的努力与探索。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阅读中,同学们注意将典故的运用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上一篇:“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建构及... 下一篇:太极拳的三元结构理论对练拳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