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01:07:2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摘要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130 cm纵横通透栽培的处理生育进程、抗逆性及产量均好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玉米;栽培模式;生育进程;抗逆性;考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32-01

随着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不影响玉米品质的前提下,发挥技术优势、提高玉米单产尤为重要。2015年在青冈县玉米优良品种与配套技术展示评价基地对玉米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了生产对比示范,筛选出了适合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模式,也为以后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概况

示范地位于东经125°20′~126°17′,北纬46°29′10″~47°7′30″之间,位于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常年积温为2 650 ℃,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黑壤土,pH值6.9,有机质含量33.6 g/kg,前作为玉米。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513。

1.2 试验设计

采取大区直接对比法,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 333.33 m2,分别为CK:玉米65 cm小垄常规栽,株距27 cm,保苗55 500株/hm2;处理1:玉米130 cm大垄纵横通透栽,每埯双株,小株距27 cm,大株距54 cm,行距42 cm,保苗72 000株/hm2;处理2:玉米130 cm大垄栽培,株距22 cm,行距42 cm,保苗67 500株/hm2。处理3:玉米110 cm大垄,株距26 cm,行距40 cm,保苗67 500株/hm2。

1.3 试验方法

大型农机具秋灭茬整地,深松30 cm,起110 cm大垄、130 cm大垄、65 cm小垄后镇压,达待播状态[1-3]。专用机械精量播种,结合播种配方施用氮磷钾配方肥525 kg/hm2作底肥,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hm2,苗前、苗后化学除草、5叶喷施1次吨田宝,适时中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机械收获[4-6]。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生育进程调查:出苗期、三叶期强弱、五叶期强弱、拔节期、抽雄期、散粉期、抽丝期、花丝颜色、成熟日期、生育天数、收获期。抗逆性调查:株高、穗位、茎粗、气生根条数、丝黑穗病、顶腐病、大斑病、蚜虫、玉米螟、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室内考种调查:株高、穗位、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含水量、秃尖、10 m2穗粒重、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处理1拔节期比CK提前1 d,在抽雄、散粉、吐丝期分别比CK提前2 d,成熟日期比CK提前3 d。而处理3和处理4在这几个时期分别比CK晚1~2 d。

2.2 抗逆性调查

由表2可知,处理1茎粗比CK粗0.2 cm,气生根条数比CK多5条,玉米螟比CK低12个百分点,倒折率比CK低2个百分点,空秆率比CK低6个百分点。而处理3和处理4在株高、穗位、茎粗、丝黑穗病、玉米螟、倒折率和空秆率方面明显不如CK。

2.3 室内考种

由表3可知,处理1穗粗比CK粗0.4 cm,穗长比CK长1.1 cm,含水量比CK低1.8个百分点,秃尖比CK短0.6 cm,10 m2穗粒重比CK高1.4 kg,产量高于CK 1 189.5 kg/hm2。而处理3和处理4在穗粗、穗长、百粒重方面明显低于CK,产量低于CK。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示范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玉米130 cm纵横通透栽培生育进程和抗逆性明显优于玉米65 cm常规栽培、玉米130 cm密植栽培和玉米110 cm大垄密植栽培这3种模式,产量与65 cm常规栽培相比增幅10.85%,而且含水量低、秃尖小,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范秀刚,刘福双.浅析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386.

[2] 赵作民.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1996(3):37-40.

[3] 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23-25.

[4] 王鹏文,戴俊英.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4):43-46.

[5] 杨世民,廖尔华.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4):322-324.

[6]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5):57-60.

上一篇:渭南市临渭区小麦氮肥后移应用对比试验 下一篇:烤烟控氮增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