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q从这里起死回生

时间:2022-09-22 11:27:09

朱q的一度灭绝和再发现

1981年5月,从中国传出一条轰动世界鸟类学界的消息:在中国发现了绝迹23年之久的朱q。这个几乎被宣判死刑的物种重燃了复活的希望。

朱q,又名红鹤,朱q,属于鹳形目q科,是一种美丽的涉禽。它体形比白骘略大,体长约77厘米,长长的嘴像一根弯管,嘴的两端为朱红色,头顶也长着突出的羽毛,身体背部的羽毛呈白色。进入繁殖期,头、颈、背部的颜色则由白色转变为深灰色。

在日本,朱q被认为是吉祥鸟,其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中,属名和种名的含义都是“日本”。它是日本皇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圣鸟,日本天皇加冕一定要用朱q的羽毛作为饰品。日本民间视朱q的羽毛为最珍贵的礼物,将朱鹩的翎羽制造成箭,悬挂于厅堂之上,以此来镇压邪魔。1934年,朱q被日本皇室定为天然纪念物。

然而,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朱q栖息地内冬水田的减少和大面积施用农药化肥,使它们野外生存环境恶化,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后,这个历史上曾经长时间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的鸟类,被认为在野外灭绝。

在日本,1952年调查为20只,1953年为14只,1981年把野外残存的5只朱q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后来仅余2只。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环境厅开始向中国发函询问朱q的情况,希望能够在中国找到。实际上,在中国,1930年14个省份有记录,1958年就只有甘肃、江苏、陕西等省采到标本,此后几乎销声匿迹。接到日本的请求之后,中国原林业部与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调查。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先生在中国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朱q野生种群;1984年,又在离姚家沟不远的三岔河发现了另一个巢区。洋县朱q的重新被发现给这个物种的继续生存带来了希望,于是人们开始了漫长的拯救朱q行动。

朱q的人工繁殖

1981年,刘荫增先生在陕西洋县发现了朱q的消息传来,林业部就开始着手准备展开朱鹛的移地保护工作。移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物种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

但随着自然界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移地保护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如果其野生种群数量太少,或适合其生存的自然栖息地已被破坏殆尽,则移地保护将成为保存这些物种的唯一手段。在生物学上,一个物种的数量少于50只,这个物种就几乎可以宣布灭绝,朱q被再次发现时,数量仅存7只,远低于50只的临界值。如果此时其栖息地遭到破坏或者出现一些无法预料因素,朱鹛极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朱q的移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的计划迫在眉睫。

林业部经过深思熟虑,把这个跟巨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动物园。当时北京动物园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动物园,在鸟类的饲养和繁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北京动物园接到任务之后,马上成立了朱q人工繁殖小组,由李福来主持。李福来在国内的鸟类繁殖方面是数一数二的专家,他从60年代就进入动物园工作了,一直从事鸟类饲养和繁殖工作,在此之前曾先后进行过黄腹角雉、红腹锦鸡等珍稀鸟类的饲养和繁殖。从各方面考虑,他都是当时主持这个重大而艰巨的项目的最佳人选。

繁殖小组成立之后,北京动物园就开始陆续从洋县接受野外刚出生的小朱q,带回人工饲养。从1981年到1986年共从野外接收到了6只朱q。其中3只雄性、3只雌性。第一只进人动物园的小朱q叫“华华”,是雄性的。它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创造了很多第一。首先它的出生就不那么平静。它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父母从巢中扔了出来,因为朱q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在繁殖期,经常会受干扰踩碎甚至把出壳的雏鸟啄死、扔出巢外。当它从姚家沟的大树上掉下来的时候,正好被研究朱q的科研工作者碰个正着,乒忙脚乱地将这个小宝贝―路呵护到动物园。经过动物园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这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健康地成长。1985年10月,为了拯救日本的朱q,华华作为中国使者出使日本,准备与日本残存的3只朱q中的一只名叫阿金的牵线联姻。可惜由于阿金年龄过大,它们无法进行婚配、繁殖,这次被日本寄予众望的联姻最终失败。一个月后华华返回中国,后来一直生活在国内,今年已经26岁,步入了老年,是已知国内年龄最大的朱q。

由于此时野外朱q的数量极为稀少,而人们对它的生活习性及繁殖行为基本不了解,于是北京动物园朱q人工繁殖小组制定了先保后繁殖的策略,即先养活这几只朱q,在没有经验和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盲目进行人工繁殖。与此同时,进行野外朱q繁殖行为、生活习性的调查。这也是以日本的朱q人工繁殖的失败为鉴,当时日本动物园匆忙地进行人工繁殖,并没有很多科学依据,朱q经常被人们拿来抽血化验等,结果经不起这些折腾,不断死去,最后只剩下3只,人工繁殖也一直没有成功。在这次事件中,向自然学习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再次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策略定下来之后,李福来亲自带领小组成员前往洋县的两处巢址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来到洋县后,他们发现洋县给朱q的野外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朱q能否在这里自然地传宗接代下去,却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经过披荆斩棘、风雨无阻的几年野外观察,李福来得到了宝贵的朱q野外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朱q繁殖在秦岭南坡低海拔(875―1150米)有溪流的山地。繁殖期(2月―5月)气温为4―30摄氏度,风力2―4级,细雨连绵,湿度大;栖息地基础为次生林,其次仅在坟地或者村庄边栖息于高大的栓皮栎树。白天在稻田或者溪流中掘食泥鳅、小鱼、小虾、螺、昆虫等,经常尾随在耕地农民后面啄食翻起来的昆虫,但是十分警觉,见到百米之外有生人立即起飞;夜晚宿于树上。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选择在高达30―40米的大树上开始筑巢。鸟巢主要由雌雄亲鸟叼来的枯树枝叠成,用带叶的小树枝或者稻草作为铺垫。每巢卵数为1―4枚,隔日产卵,雌雄亲鸟轮流孵化,共同育雏。每天翻卵和晾卵25―42次,每天喂食雏鸟14―21次,孵化期为25―26天,而不是以前资料上记载的28―30天。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35―40 日龄时离巢。这些资料对饲养和繁殖朱q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得到这些基础科学数据之后,他们才开始为人工繁殖做准备。北京动物园先后从野外取回了6只朱q,其中雄鸟和雌鸟各一半。正好在1989年3月,其中的两只已经性成熟的朱q开始配对。按照鸟类的习性,接下来的程序就是筑巢、产卵、孵卵、育雏。于是工作人员开始为它们筑巢做准备,为了模拟野外的环境,准备了一高一低的两种树木,供朱q选择,而且工作人员自己事先编织好柳条筐放在枝权上,作为朱q的巢筐,巢筐内撒一些朱q喜欢的鲜细柳枝、绿草等铺垫物,用来刺激朱q自己营巢。在鸟房内放置了很多大小不同的树枝和草料,由朱q自己选择喜爱的材料筑巢。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来鹅选择了较高大的树木筑巢,顺利产下了2枚正常的卵。因为有了野外的经验,当朱q卵产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工及时地将卯抢了出来,从而避免了被踩碎。自然孵化的时候朱鹛会每天翻卵和晾卵25―42次,动物园工作人员在机器孵化的时候,也相应增加了翻卵和晾卵次数。

经过这些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繁殖的小朱q终于破壳而出。这个消息震惊了国内外。但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由于这个消息属于爆炸性的新闻,消息灵通的记者在朱q破壳的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情况,于是蜂拥闯进动物园,把小朱q从笼舍内拿出来,打开相机闪光灯忙拍一气。幼小的、属于晚成性鸟类的小朱q哪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结果不到一天时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繁殖的小朱q匆匆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从大喜到大悲,这也是一个让人们牢记自然规律的教训。虽然第一只人工繁殖的朱q过早离去,但是北京动物园的朱q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给这个世界上最濒危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曙光,这一重大成果于1993年获得了国家发明大奖二等奖,还多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后记

朱q人工繁殖的技术在北京动物园得到了突破,这给朱鹩的种群数量带来了大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朱q的人工种群数量达到400多只。再加上野外种群的发展,目前朱q数量达到了800多只。但是,要从根本上使朱q摆脱濒危的境地,野生种群扩大和人工种群能够成功野放是关键。移地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就地保护。

动物园在成功进行朱q的人工繁殖之后,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使这些人工繁殖出来的朱q能够顺利地放归野外,让它们能在野外自然繁衍生息。李福来他们于2000年又开始了朱q的自然育雏实验,即由朱q亲鸟孵卵、育雏。这些试验将为朱q回归自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该实验于2001年获得了初步成功。接着,好消息不断传来,2004年,陕西省人工繁殖的朱q野化放飞试验在洋县取得了成功。

目前,虽然未q还面临着近亲繁殖、生存力低下、繁殖率低等问题,其野外放归也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仍然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现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物种,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鸟类》和最新公布的IUCN红色名录中均被列为濒危等级。但朱q的经历毕竟是特殊的,回顾拯救朱q的全过程,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是否一定要等到物种濒危了才进行移地保护?还是就从此刻开始,扎扎实实地保护好它们的野外栖息地?

上一篇:日本湿地保护立法:直面问题,积极务实 下一篇:镜头中的众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