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请勇敢一点

时间:2022-09-22 11:24:53

近来,越来越多的拉动内需举措在快速的出台和落实。

不过,除了最近刚刚爆出的交通运输领域5万亿元投资的新闻之外,其他拉动内需的举措似乎看起来还是有些犹犹豫豫。

比如,发改委在上个月20日宣布,将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最高幅度达15.3%。从明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资讯,行情)、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1元、0.11元、0.1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首先要肯定这件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遗憾的是其力度颇有考量的余地。我相信,这个措施的初衷虽然也有拉动内需的因素,但客观上无法起到拉动内需的结果。为什么呢?

很简单,即便按照“大幅提高”后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来看,农民收入的增长步伐仍然是“小脚老太太”,比起高速飞奔的GDP和CPI来还相去甚远。

日前有专家对媒体描绘2020年三农前景时表示,如果农民收入能翻番,农村消费能力将增长89%。简单地讲,农村消费会在未来11年内拉动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

调查显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而按照人大检查组的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按照笨鸟先飞的逻辑来说,在上面这个基础上来设定12年后农民收入才翻番(名义收入人均1万元)的目标是难以弥合日益增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因为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农民收入的增长比例在6%左右,无论如何这个在当下CPI面前黯然失色的数字,既起不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也起不到弥合差距的作用。

根据目前国内城镇人口的平均收入来说,如果真的要实现大幅度弥合城乡差距(大幅度,而不是全部)的话,大概农民每年每种1亩地应该实现名义收入1万元左右,去除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纯劳动所得大概在6000元上下,大概和目前城镇低保的平均数差不多。

而按照这个数字来推算,主要的粮食产品价格应该会达到5元/斤。相信这个数字是绝对会让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吓一大跳的。没错,这就是当下要大幅度弥合城乡差距所需要达到的农产品价格。如果按照GDP的增幅和城镇人均收入的增幅来看,12年后这个价格还应该再增加一倍。

信不信由你。如果想真正拉动内需,不能大幅度增加居民(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是无法实现的,更别说在一个农产品价格被严重扭曲的环境里了。

上一篇:且凭杯酒长精神 下一篇: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专家组意见最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