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润羊桥

时间:2022-09-22 11:21:25

今年春节期间的巫溪县羊桥坝,一抹暖阳照在悄无声息的羊桥河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段抑扬顿挫的诵读声由远及近。

听说这里的村民从2008年起就开始读经典,读经典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春节期间,笔者走进羊桥村。

村口的“乐和墙”前,羊桥村党支部书记卢祖真说:“读经典其实是我们集体深刻反思后作出的选择。”

近些年来,羊桥村一直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但是,富裕的背后,羊桥也经历着一些痛。每年新年一过,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热闹的村子陡然冷清下来,留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小孩,“看电视就是文化,打麻将就是娱乐”。

“因赌博,一些关系很好的邻居反目成仇,有的妇女沉溺于赌博后,连孩子的饭都不做了,甚至把孩子带到茶馆做作业。”卢祖真很激动,“我得到茶馆去一个一个地请。”

正当卢祖真和村干部们焦头烂额的时候,退休教师卢光孚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初见卢光孚时,他正在农家小院给村民讲解《论语》。

现年69岁的卢光孚从教44年,退休后回到羊桥村老家居住。酷爱国学经典的卢老师依然手不释卷。“国学经典是真正能改变我们生活的宝贝,不仅自己要读,还要带着大家读。”卢光孚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卢祖真。一套引导农民读经典的行动计划,很快出台。

2010年9月,羊桥村被确定为“乐和家园”试点村,县、镇领导对引导农民读经典十分重视,多次到村里动员发动。

村里组建了“国学经典宣讲团”,由卢祖真任领队。

“读经典改变了农民的气质。”谁也想不到,这句话出自一位普通农民之口。

她就是羊桥村57岁的吴晓林。本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读经典却把她推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2011年7月,吴晓林到北京参加“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诵读《论语》100遍”培训,在北京呆了一个月。“当时村里只推选七人,没想到会选上我,我觉得自己为羊桥争了光!”吴晓林自豪地说。

从那以后,吴晓林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晚8点左右准时读经典。“几十年来,她脾气一直比较急,遇到事情就着急上火,但从北京回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吴晓林的老伴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吴晓林。

羊桥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13位,他们大多独自住在破旧的老屋之中。

读经典活动开展以来,村里结合《论语》引导村民践行“孝顺”,开展“接老人进新居”活动,现有69位老人告别寂寞的生活,搬进儿女的新居共享天伦之乐。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也得到邻居多方面的照顾。

羊桥八社的卢子清老人今年82岁了,五个儿子不在身边,老人一直独立生活。2011年正月,宣讲团在八社宣讲“读经典、倡孝顺”后,五个儿子商定,每人每年为父亲提供2500元赡养费,还专门聘请一位保姆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

羊桥六社的哑巴孤寡老人姚厚月自老伴去世后,生活极为不便,邻居见此情景,自发成立了一支帮扶队,主动为老人挑水、洗衣、做家务、干农活。

羊桥四社有位叫冉红梅的年轻“爱心妈妈”,除了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外,还照顾着朱贤尧、朱贤粤、余玲、谭琪等八名留守儿童。

每到节假日,冉红梅都会把这几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带领孩子们读经典。半年来,他们从《三字经》、《弟子规》读到《论语》。一路下来,孩子们越来越懂事了,有时候反倒关心起冉红梅来,经常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罗明俊是羊桥村一社农民,现年67岁。老罗有三个儿女,儿子在外打工,两个女儿一个在江苏,一个在重庆梁平。他和老伴、儿媳及孙子留在老家。在老罗家的“八仙桌”上,摆着一本《论语》。笔者好奇地拿起一看,蝇头小字密密麻麻,书本上做满了注解。

老罗说,以前羊桥村经常因为田间地角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读经典以后,村民在这方面变化很大,村民之间争吵的事情很少发生了。

问起老罗的新年愿望,这位朴实的老汉说:“希望我们羊桥人能把《论语》捧在手里,记在心里,用《论语》要求自己,让羊桥不光风景美丽,乡风更加文明。”

卢祖真说:“村里倡导‘读经典、倡孝顺’以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上一篇:互助破解“土家姐妹”之困 下一篇:“托牛所”开启产业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