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9-22 11:19:55

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可行性分析

摘要: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的迟、发展的迅速。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壮大,但仍需继续探索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67

1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进入21世纪后,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与美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晚、限制多,发展相对不成熟,而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如此。

美国移民最早在踏上那片土地开始,为了解决各种困难,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精神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传统,一大批怀有此心的人成为最早的志愿服务者。19世纪初,美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志愿服务,如1818年的纽约救贫协会。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需要动员和募集大批的志愿人员投身其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收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志愿服务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团体举办的广泛的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专业化。

从此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脉络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百年时间。而与之相比,随着建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学雷锋”热潮而开始的中国志愿服务姗姗来迟。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服务”这一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只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采用,其间经历了大概30年的时间。

在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的趋势,广州,深圳,位于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首批城市,这些南方城市帮助新移民尽快实现住房梦,开始尝试香港和澳门地区从事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活动,把“义工组织”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始了全新尝试。开拓中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闪现了20000余名中国青年“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广州北京一线开展为旅客送上热情的志愿者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

从此,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尤其是亚运、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使得志愿者的概念深入人心,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涨。此过程也伴随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和通过,短短十几年,中国的志愿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根据2013年12月2日国务院新闻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统计,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

2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在这个团队中,大学生,毫无疑问,是队伍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而且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是上升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规范和引导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形式简单

大学生志愿更多的形式是短期支教、赛事或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以及一些短期应急性的事务性志愿服务,较多注重志愿活动的形式化,声势浩大而缺乏长久效益。群众戏称志愿活动就是“老三样”(扫大街、看老人、做表演)。这些志愿服务往往很难激起志愿者们长期服务的热情,无法带来与志愿服务量相当的服务价值,甚至出现免费劳动力或是“被志愿”这样的结果。

2.2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社会、政府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所以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理解还停留在“听”或“知道”的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内涵。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政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倾向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作为一种廉价或免费的劳动,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有力的支持。一些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意识的认识不足,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组织工作秩序混乱,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2.3管理培训相对薄弱,机制不健全

我国“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志愿活动组织形式使得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基本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因此,尽管当前大学生认同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应该进行严格的培训,却在实践时很少能接受到合格正常的培训。联想到现实社会,很多企业、机构在招募志愿者后因为费用、时间等各种问题很少重视志愿者们的培训,导致志愿者们会在活动时出现很多问题,反而成本增大。并且志愿者培训很有可能产生重复的问题,浪费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制,完善每位注册志愿者的个人档案,涵盖培训经历及擅长技能,定期对志愿着们进行更新培训,使得志愿者的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2.4缺少政策法律保障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志愿者的权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特别是高校作为志愿者的积极组织者,很少为志愿者办理个人人身、医疗保险,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保护权益的权利。

2.5大学生志愿者流失率高

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大多是猎奇性的,以寻求道德优越感为目标,更类似于一种体验生活。不少大学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但随着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浮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献爱心活动。同时,工作中的挫败感很有可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影响到继续志愿服务的热情。

3志愿者管理机制的完善途径

3.1志愿者的选拔和档案管理

3.1.1严格志愿者的选拔程序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能否完成关键就在于志愿者的执行能力高低。因此,为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必须选择适合的志愿者。“适合”包括数量、专业、时间等方面。

首先,数量方面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计算。经抽样调查,高校的一些志愿项目,出现志愿者剩余的比率为85%,而人数恰当的志愿项目仅有15%,活动在开展的初期往往招募超出活动人数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导致一些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热情无所寄托,能力无法施展,无所适从。更为严重的是,人数上的超出有时大大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影响项目的进行。因此,招募人数适合的志愿者非常重要,应引起选拔者的重视。

其次,专业方面必须经过慎重的测试和选拔。志愿者的执行能力对于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完成至关重要,各高校志愿活动应根据各自的活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和选拔。如进行有关特殊教育的志愿活动,选择的志愿者应是具有一定特殊技能的人,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聋哑人的时候,志愿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手语,不会手语,双方就无法沟通,志愿活动自然进行不下去。因此,选拔者在选拔中对志愿者专业的要求必须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最后,志愿者的时间方面也是选拔者需要认真考量的一方面。时间方面对一次性或短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可能影响不大,但对长期项目的要求却很高。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一般拥有固定的志愿者,为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志愿者必须保证在相应的时间能进行活动。因此,志愿者能否长期做项目,应成为选拔者的考量之一。另外,由于时间问题,选拔者应留有“余地”,增加候选志愿者,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除了这些明确的“适合”外,还要求选拔者考虑志愿者的心态、品质等等,以便活动更好地进行。

3.1.2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

从有关“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阶段性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很多,但坚持在大学某一志愿组织长期服务的人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志愿者的流失、建立有序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伍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志愿组织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包括志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以及负责人对各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的记录等等,并阶段性进行归纳总结,选拔出能够长期坚持、乐于奉献的优秀志愿者,根据活动的需要和他们加强联系,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

3.2志愿者的培训

3.2.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涉及的方面主要有自我形象和行为动机两方面。

自我形象要求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注意正确的着装,保持恰当的仪态,彬彬有礼,谦逊热情。说话语速、语调、音量方面,根据活动不同做相应的控制;仪表方面,举止大方、气质优雅;仪容方面,避免不良手势与不良举止;仪态方面拥有得体的眼神、和煦的微笑、标准的站姿等等。

行为动机是通识培训的主要方面。参与动机是考量志愿者的重要信息,也是维系志愿者组织的精神支柱。通识培训要求志愿者拥有以下认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志愿者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从以前单纯热情的心态发展形成以上正确向上的认识,有利于志愿活动地进行。

3.2.2专业技能培训

虽然选拔者在活动前期选拔了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但专业技能培训依然必不可少。拿学习与考试的关系类比,一个人学习了很多,拥有丰富的知识,却不见得能考出一个好分数。因为每次志愿活动所面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即使你拥有专业知识,对一些细节方面没有清晰地认识的话,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工作。

3.2.3素质拓展培训

素质拓展培训的对象是志愿者能力中除了专业能力的另外一部分,归纳为六力的话,包括安全力、创造力、自尊力、沟通力、耐挫力、团队力等等。

安全力是指志愿者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志愿服务中的风险有很多方面,要特别关注的是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括自身可能遭受到的身体伤害以及对服务对象或第三人造成损害时的责任承担风险。

创造力是指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在规范界定内,发挥创造,将服务进行得更好。

自尊力要求志愿者自尊自爱,给志愿对象以阳光的形象,传递正确的人生观。

沟通力是指志愿者拥有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更贴心地服务。

耐挫力是指志愿者承担挫折的能力,在志愿活动中难免遇到突况或者不如人意的情况,志愿者应拥有良好的心态,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阻挠前进的脚步。

团队力是指志愿者团队合作的能力,明白集体的力量,为集体贡献力量,与伙伴合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这六力的培训,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志愿者在游戏中逐渐培养能力。

程序:两人组成一队,每人跟搭档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告诉搭档以下话题中的一个、两个或全部:身体素质方面满意的两个方面,性格中满意的两个方面,满意的一项能力或技术。要说明一下每项描述都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描述。

建议讨论的问题:向他人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困难吗?如果困难,为什么?在别人对你的优秀品质作出回应的时候,你感觉怎样?我们是否经常想到自己的优秀品质呢?

重要分享信息:

(1)我们都优秀的品质,因此应该更多地认识到这种品质。

(2)告诉别人他们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对我们很重要。

(3)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品质的时候,我们将会获得自信和自尊。

3.2.4志愿者的激励

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对其鼓励和监督的重要方法,也是是规范志愿者服务的主要步骤。就志愿组织而言,应在志愿服务后授予志愿者相关证书,并评选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使志愿者有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自豪感。而高校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助学金奖学金申请、组织发展等工作中体现其志愿服务的经历,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和长久的服务热情,这样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1216.

[2]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2225.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2122.

[4]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J].当代青年研究,2013,(04):2425.

[5]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状况分析 [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1314.

[6]龙永红.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05):3234.

上一篇:班级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下一篇:中韩农产品出口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