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人格培育

时间:2022-09-22 10:26:41

浅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人格培育

【摘 要】写作是一项极富有个性、饱含人文精神的活动,是写作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内在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有利于克服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扭转写作教学中的主体性缺失,真正有效地落实教书育人的理念。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指导学生思考探究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写个性化作文,进行自由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性人格 培育 策略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作文教学成了符合考试要求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模式化训练,忽略了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了“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的困境。在当前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地探索作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人格培育,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及与其写作的关系

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品质,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从人格的角度而言,主体性是人的素质与品质的总和,包括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品格;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主体包含着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和品德实践自觉能动性两个方面”。主体性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写作是一项极富有个性、饱含人文精神的活动,是写作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最富思想意义和创造意味的活动。作为写作的主体,其自身必须具有主体性人格,才能将写作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的自觉呈现,自由地抒写心灵、表达真知灼见,使作文远离简单而机械的文字排列组合的套路。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是主体性写作,而非被动式写作。

二、作文教学中主体性人格培育的意义

主体性人格是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对走出当前的作文教学困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都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教学中,所谓的优秀作文,都是符合“评分细则”的文章。这些作文大多不是将写作当作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是将获得高分当作写作的价值取向。这种倾向最终导致学生言行不一,做人与作文相背离。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的生活形态与自身的经历相距甚远,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心的感触不能一致,于是只能大讲假话、空话、套话了。这些都是写作功利主义所导致的双重性人格的具体体现。

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旨在强调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实践的主体性精神,培育学生求真、养善、尚美的言语人格,在作文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美好心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作文中走出来,自主地写真事,抒真情,感真知,彻底摆脱写作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有利于扭转当前写作中的写作主体性缺失。

多年以来,考试作文实际上是讲求“规范”的,从文体到立意,从结构到表达方式……却处处存在的标准……在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风气下,这种“规范”意识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就被灌输给学生。作文教学紧紧地围绕着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的技术与技巧训练,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存在。正如何郁所指出的作文教学误区:只见技术,不见理论;只见习作,不见人性;只见教法,不见学法;只见文理,不见心理;只见程式,不见创造杀;只见匠气,不见艺术。学生们整天在远离社会生活的教室里,为考试而作文,为获得阅卷者的欢心而造情,为完成任务而拼凑字数。在枯燥而繁重的学习中,在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出现了大量的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语言枯燥、技巧雷同的习作。这些习作,脱离了生活,丢失了真情,放逐了审美。这些匠气十足的“无文之文”都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缺失的具体表现。

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自由而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写作行为,将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思想认识诉诸笔端,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写作将不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作文也将彻底告别“无我”的现象了。

(三)有利于真正有效地落实教书育人的理念。

余秋雨说过:“作文必须是展示人格魅力,表现人性的舞台。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失,人格的扭曲。”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作文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中,学生在作文中情感虚假、思想苍白、言行不一以及做人与作文相背离等现象,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魏书生老师就经常要求学生写日记进行“道德长跑”,引导学生直接面对自我,不断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思想和心理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达到做人与作文一起进步。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发展学生的灵性、悟性和自由精神,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意志和内驱力,并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主动创作的激情,自由地驾驭自身的写作行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真诚地倾诉在写作中,从而达到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假、大、空的圈圈,转入真实地抒写自我、认真地关注社会的时候,他们的作文境界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他们的胸襟将无比宽阔,他们的人格魅力也将不断提升。

三、作文教学中主体性人格培育的策略

(一)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他们的慧眼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用他们饱满的激情去体验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阅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多看新闻,多听讲座等,不断丰富社会阅历。

培养学生的灵性,就是要立足于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缺乏想象力也就注定不会有创造力。对学生而言,每一次作文都是创造性的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观察和体验生活基础上的“发现”。如:从生长在石缝间的小树苗身上,发现其生命力的顽强;在自己做了一节课的老师之后,发现了老师这个职业真是辛苦而伟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就是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是要在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形成之后,养成对生活的高度敏感。学生有了这种敏锐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细节,而且能捕捉到其中有特点的、有美学趣味的东西,即在平凡、细微中发现有意味的独特体验来,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学生有了对生活的灵性和悟性,就有了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就可以真实地描写生活,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笔下的文就如泉水般汩汩而出,不必寻章摘句地东拼西凑,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去写虚情假意。

(二)思考探讨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主体性人格核心要素,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体的独立精神,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等品格。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其一就是自主地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和世事不能独立的思考,缺乏选择与判断,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丢失了基本的是非观,最终导致价值观扭曲、判断能力丧失。写作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社会、独立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分析辨别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文字去褒善贬恶、激浊扬清,在自主地对世事的评析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其二,就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质疑与批判。王栋生老师认为:“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大胆的怀疑之中”,“如果学生对教师灌输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都顶礼膜拜,那么我们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地去发现问题,特别是要敢于质疑权威或约定俗成的东西。学生只有不囿于教材,不盲从老师,不迷信权威,才能不“跪着”读书。实践证明,只有大胆地去质疑与批判,学生的作文才会有创新,主体性人格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三)倡导个性化写作,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

独特的个性是一切有成就者、有创造性的人的基本素质,自然也应当是未来社会的人基本素质。有个性、有创意的写作,才可能令学生在其中感受欢乐;没有个性的写作也就谈不上创造性。

1.要宽容地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打开学生记忆深处的大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因此,作文的命题要有开放性,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而真实地写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写作灵感就不会被压抑,就能以“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

2.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其一,作文教学不能搞单一的文体训练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要鼓励学生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敞开心扉,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二,要与学生真诚地进行心灵的沟通。要从关怀生命、沟通心灵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流露出来的积极的思想和新颖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对文中出现的消极的思想与情绪给予及时的疏导,对文中不成熟的观点要与学生进行商讨。

总之,就是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而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写作行为,让写作成为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整体感悟阅读教学法是实现审美迁移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