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诗歌鉴赏课的另类教法

时间:2022-10-29 01:41:59

一堂诗歌鉴赏课的另类教法

一、案例背景

诗歌鉴赏课,开了有一周了,虽然讲者有意,然听者无心。虽然我们赞美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虽然我们诱导,多接触古典诗词,会令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们拿出最后的撒手锏:诗词鉴赏在高考占八分之多……可是,我们依然阻止不了学生那渐渐下坠的眼睑。

于是,我在思考,究竟学生们喜爱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我忽然有个想法:诗歌诗歌,诗和歌从古到今不就是一体的吗?既然学生们喜爱歌曲,那何不从歌和诗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

二、案例分析

(一)1.利用多媒体放《发如雪》,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2.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二)师生共同分析《发如雪》歌词。

师:题目《发如雪》有什么意蕴?

生讨论后答:头发白了象雪一样。

师:那题目可不可以叫《雪一样的白发》?

生(笑):不可以,太俗了。

师(笑):对,太俗了。(插讲乾隆皇帝题写“真有趣”的典故)“发如雪”就雅,“雪一样的白头发”就俗,语言罗嗦,缺少诗的韵味。所以,好的歌应该和诗一样,语言精炼而有意蕴。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词正文。看第一句中出现了几个意象?简单分析一下。

生:有“月”。月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代表思乡、怀人;风雪:应该是经历遭遇坎坷。

师:好,分析得非常好。“月”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过的关于“月”的诗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例: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明月几时有……)

好,我们看到,古诗词中的月,要么是“明月”,要么就是孤零零一个“月”,不加任何修饰,但因为他自身丰富的意蕴,我们还是能理解出他所代表的思念之义。再看《发如雪》中的这一句,词作者用“狼牙”来修饰“月”。同学们请思索,最好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狼牙月”是怎样的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狼牙”一样的月亮,弯弯的,尖尖的月牙儿。

师:好,用“狼牙”来修饰“月”,说明它不是圆月,也不是半月,而是月牙儿。语言形象、生动(板书),这是比喻的妙处。那么,除了形象,由“狼牙”你还能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狼牙,很恐怖。

师:恩,狼,给人的感觉是很恐怖,。但这里还有一个“月”字,狼对月长嚎,传达出的感觉是什么?大家想想齐秦的《狼》。

生:凄厉。

师:对,凄厉,或者说凄清。作者之所以用”狼牙”来修饰月,除了形象,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板书):烘托氛围。要作诗,先造境。本词作者用了一个狼牙月,就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氛围中来,那么后面的抒情就顺理成章了。下面说“伊人憔悴”,大家想:是“为伊人消得人憔悴”还是“斯人独憔悴”呢?

生:好像哪个都行。

师:的确,诗歌语言的含蓄性造成了它的多义性。我们再来看二、四两句中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是谁打翻了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

生:好像一句是埋怨,一句是发誓。

师:总结得很好,那么“埋怨”是真的埋怨吗?

生:不是,表面上是埋怨,实际上是……(表达不出了)

师:那我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表面埋怨,实则表达深情的例子?

生:比如妻子总骂丈夫:挨千刀的,死鬼(学生笑)。

师:好,那么,这种表面是一层意思实际是另一层意思的抒情方式就是诗歌里面常用的间接抒情(板书)。“纵然青史已成灰我爱不灭”,就是直接抒发感情。

(第二段: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师:这一段中,我们注意到一、二句里,作者采用了典故,什么典故?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生:还有梁祝化蝶。

生:表现对爱人的忠贞,对爱的执着。

师:非常好。诗歌,或歌曲当中常常会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来协助表现诗歌主题。那么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用典的好处是什么?

生:……

师:我们回顾,诗人中用典最多的是谁?

生:辛弃疾。

师:对,所以,有人戏称他为“掉书袋”。比如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6个典故。我们说,每个典故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但用在诗歌中却只有三言两语。如:只恋你化身的蝶,就让我们想到了长长的梁祝化蝶的故事。二人对爱情的坚忍、忠贞,二人相依相恋的经过,我们都是通过想像完成的。所以,典故的好处就在这里: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扩大诗歌的含量。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词中这两句比较相近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

请同学找出其殊用法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生:凄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纷飞了眼泪:倒装句。

师:很好。再看“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这一句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发如雪,发纷飞,雪纷飞,眼泪纷飞。

我等待,我苍老,我等待谁,谁苍老了。

几个词语的拆分组合扑朔迷离,而在这种扑朔迷离中,又传达出一种缠绵凄婉的深情。我们联系一下欧阳修的一句“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黄昏,门掩上了,把黄昏关在外面;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在了门外。诗句中因为这种不同于平时说话的词语组合方式,造成了诗词的多义性。

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正因为这首歌中,用到了比喻,才使语言形象生动;用到了典故,丰富了内容;句式多变,使语言灵活,产生深刻而丰富的意义。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要求使用语言准确顺畅。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讲求语言生动形象。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诗歌中隐藏的这种美。方法除了上面几点,以后在诗歌鉴赏课中我们将陆续介绍。

三、教学反思

这一节诗歌鉴赏的起始课,是我自讲诗歌以来最受欢迎的一堂,学生们不但为忧伤而唯美的旋律吸引,而且在陶醉之余,开始仔细咂摸我刚刚讲过的歌词内容。相信他们再听到这首《发如雪》时,感觉一定会丰富细腻得多了。并且后面的诗歌鉴赏课中,学生们一直保有这堂课所激发起的兴趣。开始主动挖掘,主动体会那从前虽妙不可言但实在难言的古典诗歌里的精妙之处了。

作者单位:吉林公主岭一中。

上一篇:李商隐之《锦瑟》主导式教学实录 下一篇:此情关联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