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格拉底“产婆术”想到的

时间:2022-09-22 10:19:15

今年由于在职研究生的考试,让我又重新拿起了搁置已久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本。大学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由于没有实际的经验,也没有实践检验的机会,学来的东西纯纯的是“纸上谈兵”。现在工作第五年了,重新拾起来看,才发现“实践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在我们的教学中活灵活现了。其中在教育学发展一章节中,提到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书上讲得很简单,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发挥“兴趣效能”,我上网查阅了关于“产婆术”的内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是指运用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步骤传授知识。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看了半天,原来它的地位等同于中国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结论,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讨论甚至争辩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是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是通过暗示的语言引导学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启发。比如我们正在参加的学校的一个子课题“教学中问答有效性的研究”,其实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师生问答来实现的,之所以能够这么著名并被我们所借鉴和学习,主要就在于教师问题设置的艺术性和启发性。

这其中的难点就是,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恰当得力,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我觉得要做到这样,需要很多的努力。

一、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了然于胸。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所提的问题、所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如何回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并给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二、掌握难易程度,着意激发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问题太简单,总是向学生提问时间、地点、人名、内容等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时间长了,味同嚼蜡,使人厌倦;但同时提问也最忌大而空,如果设疑过难、过大,则会“曲高”而“和寡”,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因此,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富有层次性,逐步地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舟。

三、及时分析评价,教会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的事,当学生思考探索的思路遇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应能对学生的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等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分析判断与评价,及时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使他们的思路畅通无阻,不断地向正确目标靠近,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这点我觉得就不要向苏格拉底学习了,苏格拉底的“暗示法”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显然不适用,而且还有可能越绕越远,最后偏离我们的教学主线。

四、在注重“师问生答”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生提问的契机。这点我觉得也是“产婆术”所欠缺的,细读就会发现它的机械呆板性。苏格拉底不问对象、时间、地点,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管这种方法对某人、某时、某地是否合适,只强调讨论的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这一点我觉得孔子的观点很科学,“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是活的,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甚至不同的班级授课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思维活跃的班级,总有同学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对于这一类问题,教师一定要能抓住,可能这个问题比你精心设置的其它问题都有效。不用担心时间不够,大不了将教材上老生常谈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人人能看会的东西砍掉不讲。而且,我常用的做法是,在其他班,将这个问题重新设置并提出来,循环使用。

中国古代有位哲人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告诉我们,我们要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让学生在有效的提问和回答中轻松收获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 下一篇:注重思维过程 提高效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