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雅利安来源

时间:2022-09-22 10:10:53

华夏文明的雅利安来源

摘 要: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都呈出明显的黄种人特征。那么,创造了中国地区最初的华夏文明的那些古代民族,他们是什么人种呢?事实是,他们是白种的雅利安人。

关键词:白种人;雅利安;早期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38-02 收稿日期:2011-11-18

有大量的考古发和以DNA检测结果为依据的体质人类学以及比较语言学上的证据证明创造了中国地区最初的华夏文明的那些古代民族,确实是白种的雅利安人。

证明这个历史事实的主要证据有:

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特征的古人类遗骨,干尸,以及雕像文物等;古文献中关于古代华夏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成分的大量记载;古汉语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语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词汇……

在详细阐述这些证据之前,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种族和语族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通常我们都简单地把人种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过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按照皮肤颜色把人分类也不太科学,因为肤色受外界影响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种特征。通常应该按照眼睛颜色,毛发颜色,毛发形状,鼻形,眼形,头形指数等等区分。

照此大概可将人种分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俾格米人种(小黑人)等几大类,其他一些过渡种族和混和种族以及难以归类的不重要的种族这里不再赘述。

人类的语言,则大概可分为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闪米特语系、含米特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等几大类。(美洲印地安语和非洲黑人班图语等除外)

而按照语言将人分类,就可以将人类分为印欧语系民族(广义的雅利安人)、闪米特语系民族(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伦人、古亚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语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尔人)、汉藏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语族)等几大类。

考古学家和中国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所,通过对山东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临淄古墓群中古人类遗骨中提取的DNA样本所做的检测,研究表明,儒家的发源地――山东,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晚期,当地人的人种特征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进而可推知: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毫无疑问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

一直到了隋唐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成分,近似于今天新疆中亚的黄白混血种人;然后到了明清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较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

中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周边民族――西戎、北狄、南蛮、东夷,都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并且直接构成了商、周等中国地区早期文明的人种来源。比如商文明的两个来源之一东夷也就是当时山东各部落和民族。东夷应该是一个游猎部落。(《说文》:夷从大从弓,意即弓箭手。)

而生活在山东的东夷,既然是高加索人种,来源于东夷的商,当然也毫无疑问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的,并且也被考古发所证实。两者关系非常密切,而孔子也是商的遗民后裔。

郭沫若也曾考证过,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体貌特征为胡须体毛较浓密,鹰钩鼻,这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北狄人也有浓须,蓝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中国史篇》)。

另外,东夷可能也含有部分通古斯人(属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

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即匈奴开始向西迁徙之前,整个欧亚大陆上,不仅欧洲、中亚、伊朗、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域(新疆)、阿尔泰地区,而且通过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肃、陕西,乃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整个范围,都是被属于高加索人种的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广义上的雅利安人占据着的。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考古发所证实。

古史记载的生活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域以及甘肃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月氏、乌孙、楼兰、龟兹、犬戎、猃狁、羌(羌方,羌戎,姜戎)、人方、鬼方等,都是说吐火罗语或者东伊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在四川,山东等地也有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种分布。

中国中西部及河套地区说吐火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来到中国的时间相当之早,因为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中的centum语组(与日尔曼语相同),即印欧语系中较为原始的颚音类语言;而西域中亚一带说东伊朗语的塞人,则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satem语组,即印欧语系中后期成熟的丝音类语言,很显然吐火罗人来到中国的时候是在其途经的中亚印欧语系各民族的丝音类语言还未分化出来之前,由此可知这个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300年前印欧语系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的时候。通过对新疆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种古人类干尸的DN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那时候,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还未出,属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各民族已经来到了中国腹地,包括早期的吐火罗语各族以及后期的东伊朗语各族,而中原汉人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一直到汉末两晋时都还有很大残留。如,河北老山汉墓女墓主的头骨经过面部复原之后,发其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晋书》和《世说新语》就记载东晋明帝为“黄须”“黄头”,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北京地区),称其与其母貌相类似。由此可知,当时的鲜卑部落中,乃至华北地区当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

另外,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当时很多人都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如孙权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关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须髯”(就是大胡子),这些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比比皆是,从中可看出,当时汉人的体毛很重,毛色较浅,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而这不仅跟在中国地区的汉人体貌特征大不相同,也跟当时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的体貌特征不同,倒是跟突厥、鲜卑等具有高加索人种成分的北方游牧民族很相近。

可见这种高加索人种特征在当时汉人中是很普遍的象。

除了大量史料中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象:就是古代的传奇、志怪、小说,平话等等文学作品中,谈到异能之士,也往往喜欢描述为“碧眼,黄须、赤发、红脸”等等,而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虽然这只是文学描写,但是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古时候很多智勇突出的人物都是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仔细想想其实也很正常,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也是,高加索人种不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智力上普遍都比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要强得多。

正因为这样,在古时候,具有高加索人种血统的人在能力上表得很强,所以文学描写中往往很自然地把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描写为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形象。

高加索人种的发源地通常认为在今天俄罗斯南部的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一带,故称之为高加索人种。在上古时代,高加索人种中的印欧语系雅利安人广泛分布在从东欧到中亚的草原地带,即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一带。

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前库尔干文化时期,原始的印欧语系民族就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今新疆、陕西、甘肃、山东,甚至远至北海道等地的早期高加索人种部落大概就是那时候来到当地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又开始了第二轮以南俄中亚草原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辐射,以雅利安人为主体的印欧语系民族大迁徙的运动。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迁徙运动。

在东方,印欧语系雅利安民族中的吐火罗人,塞人等,一路途经中亚、新疆、阿尔泰、河西走廊,进入中国地区,与当地属于蒙古利亚人种的阿尔泰语系民族,藏缅语族融合,创造了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

上一篇:运用电教媒体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下一篇:家庭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