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声音的造型性

时间:2022-09-22 08:41:25

[摘要]本文从影片的声音方面对青年导演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解读。影片在唯美风格的追求中讲究色彩、光线、构图、造型等,节奏舒缓而悠长,考究而精致的音乐很好地切入了影片的感情表达。

[关键词]《电影》声音 造型性

青年导演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一举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用影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意念中、精神上原初的“爱”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少女时代爱上了一个青年作家,并终其一生的毫无保留的爱着这个男人,然而男人却从没有记得过她。这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古老故事被徐静蕾演绎成女性对爱的执着甚至偏激,“我爱你,却与你无关”.女人怀着爱情到死,自主的在心里拥有这一份“永恒”的爱。这“爱”在形式上缥缈、孤独。这爱,纯粹得让人心疼。影片所表现的“爱”既有中国传统爱情的含蓄与隐忍,又不失原著中的浪漫与激情。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动态造型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之一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段.靠视听画面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思想。徐静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中本着注重视听语言的创作理念,尤其注意发挥声音语言的作用,注重影片声音的造型性。较恰当地体现了影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基调,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感情共鸣。

电影艺术中的听觉元素是指声音。主要是人声、音乐和自然音响。在电影中声音与画面一道共同成为现代电影的基本语汇,创造银屏形象、展现电影时空。《来信》的听觉元素与视觉元素一样是影片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语汇,起着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作用。本文试从听觉元素中的人声、音乐、自然声响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的声音语言的造型性特点。

(一)人物语言

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即人声大致有对白、独白、旁白等几种主要形式。旁白是徐静蕾电影在语言处理上最大的特色,在《来信》一片中尤为突出。

影片在久保田修的配乐中开始。琵琶伴随着钢琴徐徐拉开序幕。车轮的飞转调和着匆匆的脚步.预示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一封尘封了二十年的记忆在一个男子41岁生日当天缓缓铺展。他从未想到这样的一封来信是出自一位爱着他却永远离开他的女子的手,淡淡的独白融合琵琶的弹拨,那是一个临死的女子生命的啼血。这封信以旁白的形式贯穿整部影片。当他摊开信纸。“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旁白带着观众走进了影片,很好的设计是,在这一句之后,屏幕上出现了片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非常之契合。

冷静平淡的旁白中隐藏着“我”在六年中的内心挣扎与煎熬:“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了来……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样我一刻不曾和你分离。”颜色由浅蓝至深蓝,由白天明亮的蓝色变成夜间深邃的蓝色,暗示“我”的情感注定由少年时的单恋的忧郁成为一个女人为了她的所爱毫无保留的奉献一切飞饿扑火的彻骨伤痛。

淡定的旁白时起时伏,看似平静却难以掩饰内心暗涌,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如这一段。当十三岁的女孩情窦初开,在没有来得及的时刻与作家狭路相逢,眼神的冲撞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旁白开始,“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这段旁白述说了一个宿命,一个孩子对爱情的直觉,当还没有弄清楚爱是什么的时候,已经坠入情网,网住了一生。旁白极富感染力,让看似平常的画面变得深刻、饱满起来。

(二)音乐

在电影中,音乐是作为一种心理对称介入的,目的是给观众提供一种元素去帮助他们理解影片段落中所具有的那种与人有相关的音调。《来信》的导演可能意识到了音乐对于达到剧作目的、塑造环境和人物的重要性。所以在影片中她充分发挥音乐的长处,利用音乐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细腻地烘托了出来,而在有些时候甚至让音乐由背景变成了主体,这样得当地使用音乐能够有力地加强某段时间或某场戏的戏剧作用和深度。

音乐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和总体基调,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凄婉的情绪里。主题音乐《琵琶语》。反复的前奏,忧郁的琴键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特点.泣泣私语诉衷肠,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深化。最终让人沉缅在音乐画面里而不能自拔。其间,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三角铁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感情。片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琵琶声过后,私语的夜幕诗意般降下了,情感的宣泄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三)自然声响

自然声响在影片中一般随着环境声无意使用较多,这里以影片中几次有意的“门声”使用为例,来看自然声响在影片中的造型作用。

当女子在异乡生完孩子重新返回北平的时候。时光已是八年以后,镜头从一扇开启的门缓缓进入,在那扇门启动的“吱呀”声中,徐静蕾的背影成为流动的图画,交待了她新生活的开始。少女到贵妇的转变牵动价值观的改变。

生命的期待使她有了与男子的第二次缠绵,此时,女子退去了年少时的羞涩与被动,久压心底的爱燃烧成炽热的激情。影片中虚掩的两扇门遮掩着两个成年人的狂乱。在瑟瑟的风声中,冬天是那样的寒冷。只是,女子的爱并没有勾起男子的记忆,她在男子的记忆中是空白的。

之后,延续着她对男人的爱的孩子死了,唯一的希望没了,残余的爱情走了,女子再无生活下去的意义,选择惨淡谢幕。影片在结尾处,姜文打开关闭的门,又是门开动的声音。伴随着贯穿全篇的主题音乐,跟着镜头的移动,目光穿越一级一级的台阶.大门外,视线触摸微弱的灯火,灯火处一个女孩恬静的脸……这个开放式的结尾在声音的衬托下含义隽永。

综上所述,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声音语言的运用方面确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影片着力于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的揭示。在唯美风格的追求中不但化妆、服饰、道具考究而精致,音乐和音响也很好地切入了时代环境。徐静蕾以小女人的视角圆满了女人的童话,平淡的风格如同她的表演,电影好似她的一个心愿的完成。女子心中有爱的梦想,期待男子对信念的坚守,然而,徐静蕾用凄美的声音告诉人们真爱难求,并借助流畅、缓慢、纯静的声音造型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位女性导演的女性情结。

上一篇:小老爷们儿:家庭中的核心元素 下一篇: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