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方向

时间:2022-09-22 08:36:44

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方向

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300 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l/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90年代随着干旱缺水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节水灌溉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局面。目前,节水灌溉的发展初见成效,从小面积试点,转向

较大面积的集中开发;从田间节水,开始转向全面节水。到1998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 523.5万hm2,其中喷灌、滴灌、管道输水面积,分别达到159.5,14.2和523.2万hm2。黄河上游,黄淮海平原,西北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有些地方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2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节水灌溉的真正涵义是,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需水,以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节水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送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2.1 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1)渠道防渗技术: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渗处理,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并加快了输水速度。2)管道输水技术: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输水速度,减少渠道占地。3)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劳、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2.3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

2.4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实现科学配水,减少弃水。

3 国内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美国在农业节水方面是教学、!研究、延伸服务一体化。美国的地面灌水技术无论是沟灌或畦灌,其田间大部分都是采用管道输水,水通过管道直送沟、畦,即使在自流灌区也是如此。美国使用激光平地比较普遍,是实行水权管理较早的国家。日本的灌区称土地改良区,其任务职责范围比我国的灌区要宽。以灌溉排水为主,同时还负责耕地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日本土地改良区对于灌排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运营真正做到了让用水户“自建、自管、自用”。发达国家灌区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技作支撑,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但可以从中得到启迪,有些管理形式和方法可以借鉴。

3.1 因地制宜,采用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 我国各地应当根据经济实力及自身特点强化渠道防渗,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以实现节水灌溉的硬措施与软措施的有机结合。

3.2 国家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灌排工程是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公共工程,属于政府财政投资的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应当通过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实现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目的。

3.3 用先进技术提供科学指导 我国应利用现有水科所及农牧林业科研所,按生态区域把试验站改建在田间,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发生产中急需的实用技术,定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科学灌溉,指导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4 明确水资源产权,建立水权市场 我国应尽早通过明晰灌区水权,保障灌区用水的收益权,赋予灌区用水转让权。

4 结语

我国农业结构和水土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加快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以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无过错责任原则研究报告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