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分析

时间:2022-09-22 08:06:18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分析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中,城市群是必然发展趋势,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实现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进行协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增长质量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82 年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03%,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3.7%。城市群是城市化道路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是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推动着城市区域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国计划形成包括沿海三大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在内的十大城市群,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

城市群能否承担带动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职能,取决于城市群的承载力――尤其是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否支撑其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自“十七大”起就提出了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放在增长速度之前,表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不难,解决经济增长中的矛盾与问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十二五”规划指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凸显,已威胁到区域甚至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质量提升的分析研究,不仅能使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还能够让我们观察和把握到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状态。

2.文献综述

2.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20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年代初,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罗马俱乐部”在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构建了“世界模型” 对全球的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评价,提出了经济的“零增长”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Slesser提出了新的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ECCO模型。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enneth等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和环境》一文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广泛关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积极探讨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王学军(1992)提出了“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这一概念,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层面定量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分省区的地理环境承载力潜力[1]。毛汉英(2001)等采用状态空间法作为量度区域承载力的基本方法,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人类活动定义为三维空间状态,定量地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与承载状态[2]。方创琳等(2003)采用多模型互补对接支持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绿洲系统“三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进行了多情景预测分析[3]。中国科学技术大会(2008)主编的《中国城市承载力机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通过预警指标对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城市群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

2.2 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统一。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质量提高的重要源泉是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4]。李岳平(2001)拟建立一套在定性规定上的、科学适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代价等六个方面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5]。刘亚建(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为单位经济增长率所含有的剩余产品量,并认为单位经济增长率中投入的资金物资越少,经济增长质量越高[6]。

钞小静、康慧(2009)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构建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7]。钞小静、任保平(2012)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8]。研究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3.以三个城市群为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9]。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多变量、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入分析、比较和选择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的,要充分考虑承载体与受载体之间的互动反馈方式、强度、潜力与相互替代等特点。本文在综合借鉴毛汉英(2001)、李岩(2010)、毕明(2011)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承载力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大分项指标体系,这两大分项指标体系又具体包括19个基础操作指标,如表1所示。

从国内外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文献来看,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增长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并提出要在数量基础上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依据国内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长期得以提高的结果[10]。在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广义定性之后,笔者综合借鉴李岳平(2000)和钞小静(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代价和居民生活水平四个主要方面,在这四个分项指标体系下又设定14个基础指标,如表3所示。

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为例,对这三个地区2012年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分析和比较不同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别与联系。之所以选取这三个城市群是因为它们分别是我国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由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面积较大,所以在资源储量和地域面积的绝对量上占有优势,比如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主要能源储量(关中地区数据缺失)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等方面。京津冀地区主要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储量最大,达30609.42亿吨;人均GDP最大,但万元GDP水耗也最多;森林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最少;经济发展的二元性较为突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高代价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但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分配状况较好。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状况都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2012年GDP产值达108905.27亿元,第二、三 产业产值比重达96.07%,并且在科学技术投入和成果方面最为突出,但付出的经济增长代价也最多;虽然长三角土地面积最大,但人口密度是京津冀和关中城市群的1.5和1.7倍;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都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关中城市群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道路面积指数遥遥领先,并且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但大部分资源还是相对稀缺,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收入比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相比最高,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

4.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高,例如长

三角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无论是在资源环境方面还是经济发展方面都处于劣势,并且二元结构突出,但仍有其独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和承载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经济增长质量不及长三角地区。因此,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的好坏依赖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要追求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就不能忽视支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不能盲目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而要根据承载力状况调整发展战略,战略目标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发展转型,战略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战略要素依赖由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型,战略重点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发展转型[11],推动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J].地理科学,1992,12(4):322-328.

[2]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

[3] 方创琳,鲍超,张传国.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9):1915-1923.

[4] 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1):11-17.

[5] 李岳平.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J].江苏统计,2001 (5):19-22.

[6] 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J].思想战线,2002,28(4):30-33.

[7] [11] 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6):75-86.

[8] 钞小静,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02-107.

[9] 赵鑫霈.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10]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理论阐释,基本命题与伦理原则[J].学术月刊,2012 (002):63-70.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下一篇:国际资本要素流动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