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面对“读”的问题

时间:2022-09-22 07:50:46

实实在在面对“读”的问题

摘要:本文探究了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现状、课堂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朗读;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2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绝大多数读中学的孩子,越来越不愿主动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语文课堂离朗朗书声渐行渐远了。

是否课堂阅读教学不需要朗读或朗读淡化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呢?

答案也许不是这样,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文本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肺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在课堂教学中抓好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又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是,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语文早读,呈现的却是声若蚊蝇;本应是声情并茂的课堂朗读,呈现的却是心不在焉。在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也是拖拖沓沓的唱读,形如南郭吹芋。个别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脸红脖子粗、扭扭咧咧的不在少数。这种种现象确实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

是不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朗读的重要性?或是其他内外因素制约着语文朗读教学?如果这些不是存在的问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失去了读书声,到底原因在哪儿呢?我们不妨来找找。

一、失“声”谁之过

新课改已经度过第一个十年了,可是我们的考试模式到现在还是换汤不换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之下,仍是应试当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轻视朗读,忽略整体语文素养培养的现象就可想而知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练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教师课堂上仍然是大讲特讲,抑或琐碎提问和详尽的分析,占据了学生过多时间。留给学生读的时间蜻蜓点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实际上很多同学才读完一遍,还不知道所以然时,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急于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若干结论,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过渡环节而已,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的重要性。理解文本需要品读自悟,品读自悟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赶教案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场,学生是无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甚至读不通畅,特别是对于文本内容较丰富、较长的文章,学生甚至不知道文本讲的什么。更甚有些教师有讲无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行,怎能让我们听到清脆悦耳的书声呢?

当然,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不可忽视,打铁还要自身硬,自己没过关,何谈指导。有些教师偶尔会让学生读一读,可是缺乏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学生胡乱读一通,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节奏变化,没有情感倾注。有些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导致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这自然促使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弱化。

还应看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也进一步压制了课堂的声音。学校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唯分数论。教师压力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教师不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读文本,而只是强调说“课外自己熟读”。为了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的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课堂上重文本知识的解剖而轻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是无奈之举。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了。

二、发“声”学之需

新课标指出:“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了诵读,就好像夜莺哑了歌喉,自然失去了语文味儿。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因为在朗诵过程中饱含着朗诵者的独特感受及声音魅力。朗诵者声情并茂的音韵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可使静态的文本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朗诵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诵可以使朗诵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这样的过程,必然有利于营造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分析一下我们的文本,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每篇都是作者用感悟与灵感的笔倾注出来的。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范读并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诵,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文本所吸引,朗读者调足了全身的精力去读,通过朗读技巧的应用和语言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易于理解文本,进入美妙的境界。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既是对美的体悟,也是对美的再创造。

我们也知道,文本中的语言无不经过作者苦思冥想、千锤百炼的,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典范。学生通过朗读,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便会随口而出。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坦率地说,中学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写作中也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这些只能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得来。只有通过大量的文本朗读,才能在写作的时候随心所欲,涉笔成趣。因为背过的东西,才会留在灵魂的深处,写作时自然就会涌上笔端,召之即来,呼之欲出。记住,朗读是写作的基础。

上一篇: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下一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