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褒义词

时间:2022-09-22 02:37:36

在现代汉语中,“”无疑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子,形容女子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一直都是褒义词,指文采,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叫“独领”。

一词来源于《诗经》、《楚辞》。“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各个地区的民间歌谣的汇集;“骚”即是指屈原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来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离骚》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因而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而在俗语中形容一个人举止轻佻风流也常用一词,这个词义与《诗经》和《楚辞》并没有联系,而是与疾病有关。

“骚”作为一种病名存世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多鮆鱼,其音如叱,食之不骚。”睡虎地秦简中曾记载:“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横厄……”这里的“骚马”指的是患骚病的马,而骚马虫就是骚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疥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疥疮。在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中有更明确的记载:“身病痒,脓出,为骚。”骚为疥疮,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痒,后来,骚字的这一含义逐渐被“瘙、搔”所代替,出现了“瘙痒”等词,而“骚”与痒的关系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而“风”与痒的关系就比较明显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有“风疹”一词。风与骚作为疾病都有一种痒的症状,人痒了就忍不住要动手抓,一动手抓就会出现搔首弄姿、挤眉弄眼等效果,自然看起来就不太正经,因为古人是非常强调人的姿态的,讲究人的坐、立都要稳重,不能乱动,而乱动之人不符合传统的礼数,渐渐的,人们就将人抓痒痒时的肢体语言与人的作风(性)联系起来,于是便有了俗语中的后一种涵义。

到了明清时期,“”一词渐渐引申出风光、光彩,进而又引申出风流放荡、举止轻佻的意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风”的语义中形容男女情爱的一重语义和“骚”的语义中形容卖弄风情的一重语义,开始在市井社会的俚语中凸显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贬义成分。

大约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女性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一词才开始多用于女性。茅盾在小说《动摇》中如此写道:“金凤姐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可见这时已经用“”来专门形容女性放荡轻佻的举止了。

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上一篇:逆风飞翔,勇敢追逐 下一篇:体物入微 神与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