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周月华:20年行医在大山深处

时间:2022-09-22 02:18:11

“最美医生”周月华:20年行医在大山深处

重庆市北碚区西河村位于华蓥山麓的茫茫群山之中,方圆20公里散居着300余户人家,是当地地理位置最偏远、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村庄。这里,沟壑密布,山峦巍峨,山路极其难走,就是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走着也会气喘吁吁!可是谁能想到,有这么一个左腿残疾的女人,几十年来,靠着一副拐杖,靠着丈夫如大山一样坚实的脊背,翻越山村的每一道沟坎,踏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当地老百姓行医送药……

残疾女子坚持追梦

1969年10月,周月华出生在西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的降临给父母增添了无限欢乐,可是,一直到8个多月大时,小月华仍无法站立。忧心忡忡的父母抱着周月华到医院检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先天性小儿麻痹,左腿残疾!这意味着周月华终生都无法正常行走。拿到这样的检查结果,父母的心都碎了。

随着年龄增大,周月华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她学习起来更加刻苦。虽然行动不便,但每天放学后,她还是赶着回家打猪草,等母亲忙完再到地里将她打好的猪草背回家。喂猪、做饭、洗衣,凡是农村健全孩子能干的,她都干。

凭着惊人的毅力,周月华读完了中学,且成绩优异。这时候,她觉得应该为自己的未来作一下打算,尝试着学一门手艺,于是就想去一所职业中专学电器修理。然而,修理电器需要搬动电视、冰箱等大物件,有时候还要上门服务,这对周月华来说显然有难度。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女儿建议道:“你力气小,腿脚又不方便,学电器修理不适合。我觉得你可以学医,做一名医生不是你从小的愿望吗?”当医生确实是自己一直的梦想,可自己能行吗?有些犹豫的周月华在父亲的鼓励下,很快就打消顾虑,坚定了学医的信心。

然而,当周月华满怀热情地去报考卫校时,却遭到冷遇——北碚区卫校不招收残疾人。

倔强的周月华不甘心,决定上门再试一试。她先从柳荫镇坐车到水土,再乘船到施家梁,再从施家梁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向北碚区卫校。“姑娘,你这么急去医院治病吗?”路上有人好奇地问。“不是,我是想去学医给人治病。”周月华坦然地说。当周月华鼓起勇气敲开卫校校长办公室的门时,校长对这个拄着双拐大汗淋漓的女孩多了一份敬意。周月华的执着最终感动了校长,经过考试,她被北碚区卫校破格录取。

两年后,卫校毕业的周月华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一名相关工作人员甚至还对她说:“这年头,身体健康的人工作都安排不过来,何况你一个残疾人!”她委屈极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触动和激励了她,她发誓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她决定自己开一间诊所!西河村离柳荫镇有近5公里路,周月华觉得村民看病很不方便,而且有不少村民分散居住在几个山头,急需要有诊所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元钱,加上父母赞助的全家仅有的600元积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一下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一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

对西河村的村民们来说,周月华那儿是个看病拿药的卫生室。但对于周月华来讲,开诊所既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谓三全其美。

伏在丈夫的背上出诊

然而有的村民看病需要周月华出诊,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两年下来,出诊时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曾让她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感觉。但后来周月华遇到了人生中的“身体支柱”:丈夫艾起。

周月华清楚地记得,与这个朴实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边的小道上。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而他刚从沿海地区打完工回乡,两人迎面相遇,眼神忽然就交汇在了一起。当时周月华并没有想太多,但艾起的心却一直停留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很快,艾起就托人去周月华家里提亲。周月华问艾起:“你为什么会愿意和我这样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人在一起?”艾起红着脸说:“是你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很想和你一起去追寻美好生活。”周月华认真地说:“你要考虑清楚,如果我们结婚,你是要背我一辈子的。”不善言辞的艾起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背你一辈子,无怨无悔!”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志趣相投,于1994年喜结良缘。

婚后,周月华的父母将邻近西河村小学的一套三层旧楼房送给女儿当嫁妆。这里邻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俩就将卫生室也搬了过去。此后,无论寒冬还是炎夏,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村民有需求,周月华总是随喊随到。而丈夫艾起,就成了驮运周月华的一匹“马”。每次出诊,艾起都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翻过一道道山梁,跨过一条条沟壑,为病人行医送药。时间久了,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身影,成了乡村小路上一道最感人的风景。

2000年的一天,凌晨3点,细雨蒙蒙。“周医生——周医生!”睡梦中的周月华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打门声惊醒。“艾起,快起床!”她赶紧摇醒沉睡的丈夫。原来是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请周月华立即去接生。她二话没说,趴在丈夫背上就出发了。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山路盘旋陡峭,右边,是高高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路下面的绝壁向里凹着,整个路基好像贴在绝壁之上。

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丈夫背着妻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在一个拐弯处,突然,艾起左脚一滑,右腿撑不住跪在了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华一下子被摔了下来,分不清东南西北,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坐在湿漉漉的路边上,背靠着光秃秃的风化石绝壁,两手本能地抓住了身边的一丛灌木,双拐也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丈夫呢?“艾起,艾起!”周月华带着哭腔大喊。

循着黑夜里传来丈夫的声音,周月华发现艾起已经掉到路下去了,幸好路边的一丛灌木把他的双手架住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艾起的右腿膝盖处鲜血淋漓。带着疲惫和恐惧,惊魂未定的夫妻俩一刻也没有停留,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杨家,终于为杨家顺利接生出了一个小宝宝,母子均安。听着小宝宝嘹亮的哭声,周月华一下子瘫坐到了地上,她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

尽管那次经历至今还让周月华有些后怕,但只要乡亲们需要,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丈夫起身出发。

由于夫妻俩的努力付出,这个小小的乡村诊所给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但也由于他们时常出诊,无暇照看年幼的儿子,儿子险些出大事……

儿子4岁那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忙了一天的周月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温暖的家里。儿子艾煜晧长得健康、可爱,每次看到儿子,周月华身上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光,而好不容易见到妈妈的儿子很快就安静地睡着了。

刚刚围着火炉坐下来,周月华端起碗正吃着晚饭,村里的杨老大突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着急地说:“周医生,快,我父亲又犯病了,喘得接不过气了!”周月华一听,赶紧放下饭碗,喊起丈夫就走。情急之中,他们竟把刚睡着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家里。

一个多小时后,等周月华出诊回来,远远地便听到了孩子凄厉的哭叫:“妈妈……妈妈……”这声音在寂静的山村夜空是那么清晰,把夫妻俩的心都撕碎了!周月华惊慌地说:“是儿子,晧晧怎么啦?艾起,快!”说着,周月华大颗大颗地泪水流了下来,把丈夫的衣服都浸湿了。

回到家,眼前的一幕让两人惊呆了:地上一大摊水,儿子坐在地上,脸上全是泪水。原来,儿子醒来后,不见了爸爸妈妈,四处寻找,把烧在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烫伤了手臂。周月华慌忙帮儿子剪开衣服,只见儿子白嫩的小手已变得血肉模糊,皮肤全脱了,一大片猩红的血色像千万支钢针扎在她的心上。迅速给儿子治疗包扎之后,周月华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起来。小煜晧用未受伤的小手擦着妈妈脸上的眼泪,稚气地说:“妈妈乖,不哭!我不疼了!”看着这一幕,艾起也难受得掉下了眼泪。

至今,儿子那纤细的胳膊上还留有巴掌大两块抹不去的疤痕,这也成了周月华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有过这样惨痛的教训,可一旦有人喊周月华看病出诊,她还是只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到了吃饭时间,家里依然没人,艾煜晧连饭也吃不上,有时甚至一个人躺在屋外的长椅上睡着了,醒来后身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回想起这一幕幕,周月华坚毅的脸上掠过一丝酸楚。

如今艾煜晧在江北中学念初三,他平时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长年的忙碌让周月华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艾煜晧对母亲甚至一度有过怨恨。但让母亲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儿子渐渐长大,艾煜晧开始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他甚至会跟周月华说:“妈妈,你不要担心,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动你了,我会替他背着你去给别人看病。”

服务乡亲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对病人的需求,周月华从不会拒绝,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出诊三四回,最远的人家要走3个多小时。二十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山山岭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周围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她出诊的身影。

“周医生,你快过来看一下,我岳母头晕得厉害,呕吐、看不清东西……”2010年9月28日早上5点,天空下着雨,还未起床的周月华被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惊醒。打电话的是西河村三社村民周明。事发紧急,周月华带上出诊箱,来不及带雨具就坐上丈夫艾起的摩托车出门了。到周明岳母童先英家的山路还不到一米宽,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山,车技娴熟的艾起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走得小心翼翼。

此时,大雨不停地下着,在一个很陡的拐弯处,摩托车拐了一下,险些滑倒,夫妻俩都惊出一身冷汗。艰难地走了半个来小时,他们终于赶到童先英家。望着“落汤鸡”一样的夫妻俩,周明和妻子都感动得眼眶湿润。来不及歇口气,周月华赶紧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肺、摸脉搏,开了药,打了针,待病人病情稳定后转送到柳荫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

67岁的村民杨明龙患帕金森已经16年,16年来,周月华和艾起每个礼拜都要走一回这条崎岖的山路。“杨爷爷的帕金森病又犯了,快背我赶过去!”2011年6月8日晚,刚刚睡下的周月华起身接完一个电话,立即叫起丈夫艾起,然后从床头拿起了手电筒。艾起背着周月华,在湿滑的山道上往杨爷爷家赶去……这样的情景西河村的老百姓已经看了20多年。

西河村孤寡老人汪官珍每次找周月华看病,周月华不仅不收她的医药费,临走,还要送老人糖果。提起周月华,汪婆婆双眼泛起泪花说:“周医生是个难得的好人啊!”永兴村一社76岁的江学荣老人是一个五保户,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家里只有她一个老太婆,靠救助金度日。周月华常常上门服务,无偿为老人医治,并总是留下足够的药。

在周月华卫生室的桌子上,有一个破旧的小本子,上面记载着周月华为家境困难的村民垫付医药费的情况。一共多少钱,周月华从来没算过,艾起也不会过问。有些垫付时就明知道是还不上的,后来周月华干脆连记也不记了。

因为山上寒气重,村民患关节炎的比较多,周月华常帮他们扎针灸、拔火罐、刮痧、推拿,从来没收过钱。直到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周月华的营业大受影响,她才开始适当收点费用。“如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收取费用,我怕大家承受不了,就让大家随便给吧。但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还是照样不收钱。”这些周月华和艾起已经商量好了。

周月华卫生室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艾起在村里帮着干些杂务,没有多少收入,他们除了生活上的开销,还要负担孩子的学杂费和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之前,周月华对诊所进行了装修,又添置了设备,至今还欠账6万元。为了照顾周月华,艾起无法外出打工。亲友劝周月华到镇上开个诊所,可以增加收入,她却说:“我不能走,我放不下村里的老人。”的确,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学校搬走了,厂矿搬走了,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原来一千多人的村子只剩下了三四百人,且多数是老年人。

“这些老人真是很辛苦,很多人每次来看病都要走一小时左右的山路,他们的体力没办法支撑自己频繁地过来看病,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忍忍、再忍忍,可这一忍再忍,病就越来越麻烦了,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逐渐增多。”周月华常常向艾起倾诉自己的担忧。艾起理解妻子的想法,他每天都会尽量挤时间陪周月华多上门出诊。2012年周月华硬是挤出两个月时间,到北碚区人民医院进修,让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的本领。

如今,周月华已经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道德模范”和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称号,同时她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代表,可她依然坚守在她的乡村诊所,仍然趴在丈夫的背上穿越于家乡的山山岭岭。“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丈夫就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为他们看病。”平凡的言语越发彰显出这个柔弱女子的不平凡,面对这样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女子,我们能说的只有“好人一生平安”!

上一篇:家教“五分法”提高孩子动手能力 下一篇:享受“0.6慢生活”,陈道明与妻子杜宪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