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双「引力强磁场下的人才「囤积潮

时间:2022-09-22 01:22:22

国双「引力强磁场下的人才「囤积潮

“企业董事会独立董事的高度,决定了企业未来有可能达到的最高高度;企业中高层的水平和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底线。”这是国双创始人祁国晟一直秉承的理念。

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团队。大学校园里、项目合作中、参加论坛时、散步途中……他总用一双猎头的眼睛,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慧眼识得英才之后,就开始竭力“游说”对方加盟。

有资历的高管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最低象限;而独立董事则具有身在山外的力量,使得公司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全面客观,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1984年出生的祁国晟认定:要找到比自己年长、资深的人加入国双,大家加在一起才能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互联网产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年轻人个人创业极难成功的时代,依赖于成熟的创业团队,才能促使企业更好地控制成长中的各种“心魔”,从而发展壮大。

这些高管是国双的“家长”,是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家长督导”模式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极致发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来自合作伙伴,诸如:微软、百度等大公司。往往把自己原来所属公司和国双科技的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业务上的互补,进而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谓是国双科技的“双面胶”。

“八国联军”的聚合力不做一个人的“船长”

早年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创业种子的祁国晟,内心里其实对创业抱有一种“敬畏之心”。

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在人人都能低门槛创业的时代,单枪匹马杀入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个80后,不做一个人的“船长”。他认定:年轻人创业还需要“老马识途”式的合作伙伴,等到“一副”、“二副”加入,管理团队成熟后,才正式在创业之路上扬帆起航。

对于祁国晟而言,身旁除了有大学校友,对技术部门的鼎力支持之外,需要一个“大管家”,而于国发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2004年,于国发还就职于方正集团,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彼时,祁国晟自己的校园团队已经开始“小打小闹”。双方慢慢开始了一些业务合作。再后来,几经辗转的于国发也略觉疲惫。有人拉他做咨询、有人拉他做软件,直到有一天,祁国晟对于国发说:“老于,咱们一块干吧!”

这几年在国双科技,于国发主管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上上下下打理了一切。从HR到财务、法务、合同、行政、知识产权,以及公司实际部分运营的工作,包括:办公室、协助CEO公司架构、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工作,他都上下兼顾并游刃有余。在于国发这个“大管家”的打理下,国始迎来了更多的、有资历的人。

祁国晟与高旭东的结识则更早。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创业初期,因为自己所在的软件学院没法挂靠,祁国晟找到了当时研究创新经济战略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高旭东老师。

具有聚合力量磁场的祁国晟,时时刻刻在践行自己的聚合理念。他后来把高旭东拉过来,做了国双的独立董事;他把自己的邻居、SEMPO全球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续扬拉到了国双,开拓公司的国际视野和政府关系;他甚至数十次顾茅庐,请到百度的李峰,掌管国双的营销、销售。

作为公司里最高端的“猎头”,祁国晟几度点将,国双在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文化。

国双的高管们,也把祁国晟的“猎头”理念继承了下去。如今在国双,于国发开玩笑地说“是八国联军了”。

“双面胶”的生意经坚信1>10的效应

李峰进入公司伊始,国双的销售业务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因此即便他操作起来,也没有足够多的客户和同事去响应,他笑称:一开始过来是“单干”。这让李峰颇不适应,他甚至得从组建团队开始。还好,曾经的下属几乎成了国双销售团队增长的主要源泉。

再之后,李峰也把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项目都带到了国双。从兰蔻到欧莱雅、理肤泉,再到中粮我买网等等,他集结了一个大的客户群。

许多当年在百度的同事,后来去了甲方。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和李峰做起生意。后来李峰体会到,过去的职业生涯里,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人、朋友。

过去,李峰认为国双是一个技术先进的公司。后来,他由衷地感慨,国双是一家多产品领先的公司,“很多产品都已经商业化,并得到了市场认可”。因此他相信,在这个大舞台上自己可以任意驰骋。他这个市场“大拿”,在公司产品商业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从某种程度上讲,祁国晟请来了李峰,请过来的不是这一个人。

无独有偶,许云也是国双的“双面胶”人才。

来国双之前,许云在微软工作了11年。并负责最开始BizSpark项目的推广,源于项目合作认识了祁国晟之后,许云迅即被国双团队执行力震撼。

许云一手把国双拉入了微软的BizSpark计划中。很快,双方成为了优秀的合作伙伴。2008年,国双又成为了微软Silverlight全球合作伙伴。现如今,国双已经从BizSpark毕业了,长时间合作建立的信任和对国双未来的看好也促使许云从甲方跳到乙方,具有更客观、冷静的视角,在不断清零自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重塑国双的规范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许云加入国双,不仅是给国双科技与微软之间搭桥,双方合作之后,也在开拓更新的市场和更多的共赢机会。

国双近年来的稳健发展,技术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人才是最根本的基础。基于此,国双坚持“1>10”的人才理念,舍得在人才上投入。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他们一定要一个有能力的人,“花的价钱可能是普通人的几倍”。他们相信:人才最后创造的价值,是远远大于这个付出的。国双科技的高层们,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甚至多面。

“新老不打架”员工是“资本”而非“成本”

从某种程度上讲,祁国晟坚持创业,也是因为舍不得自己深深爱着的这个团队--这个从当年上学时就聚合在一起的“梦之队”。

他记得黄勇坚毕业时对自己坚定地说:不找工作了,跟你干;他也记得那些比他年长十岁,甚至更多的有资历的人对他的坚定。

团队就是他们赖以成长的羽毛,国双尤其爱惜自己的羽毛。对于这一点,从祁国晟开始,在国双贯彻了下去。“员工有很多事情是比客户的事情重要的,因为我们真的把员工当成我们的资产。”李峰如是感慨。

员工是公司的“资产”,而非“成本”。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用心保护内部的资产”。国双科技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商业企业只拥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给员工塑造成就感,给他们关爱,通过员工完成工作,管理者同时也完成了任务。

公司给业务负责人提供公务车服务,但一次,恰逢一位员工家中有急事需要用车,上级得知之后,立即把公务车让给这位员工去办事,而自己则“打车去见客户就好了”。

与此同时,在管理上,他们在坚持自己的一套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进行管理创新。

这是一个充分放权、充分放财,也允许大家犯错的团队,也是一个在创业公司里少有的“新老不打架”的团队。

祁国晟拿出了50%多的股份,让给身边的副总裁。同时,他也充当了完完全全的“甩手掌柜”。在一些时候,他更是一个意见倾听者。

往往很多创业公司会出现“新老打架”的问题,老成员不愿意让能力更强的人替代自己。但他们也意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一定是要新人解决新问题。

团队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所有事情都要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至于个人的位置、原来管的一摊事情不管了是好事,是因为企业发展得更大了,一个人管不过来了。”祁国晟说。源源不断地有新人进入,强健企业的“脑、脚、腰”,不断做加减法,才能促使团队更加成熟。

正源于此,国双形成了“新老搭配”的局面。既有年轻的技术先锋,又有市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共同的理念内核下大家凝聚在一起。

上一篇:摩托罗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蒋浩「中国队... 下一篇:社会化媒体环境下腾讯视频驱动行业变革